春节,实在是一个大型调研现场。
三姑六婆齐聚一堂,就免不了对各家对孩子们评头论足。
xxx家的女儿养得太娇气,说话和蚊子叫一样;
xxx家的儿子养得一点礼貌都没有,半点不知道叫人;
xxx家的娃嗓门真大,太聒噪。
孩子的各方面表现都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被拿着放大镜盯着看,自然就感觉问题多多了。
一番对比下来,你原本坚持的育儿理念是不是也悄悄动摇了?
我的朋友就产生了这样的困惑。
她的春节过得十分焦虑,她学习的各种家庭教育知识告诉她,要尊重孩子的“自我”,给孩子表达的空间,让孩子学会批判性思考。
所以她不会强迫孩子跟不熟悉的长辈打招呼,她家娃会在一些老人家们觉得“不合时宜”的场合发问,比如在祭祖的时候突然问,我们为什么要烧纸?
结果春节期间,她家娃得到的最多的评价就是“没礼貌”,而她自然也就成为了那个“学历很好,还听说学了很多儿童教育知识,但依然把孩子带得一塌糊涂的妈妈。”
![](https://img.haomeiwen.com/i26614223/9c68fbcad7c8064a.jpg)
她感到苦恼又困惑。
自己是在尊重孩子的“自我”,可当孩子接收到长辈们有意无意递过来的批评的目光时,孩子也会有不安,孩子常常并不明白自己是哪里做得不好。
她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育儿理念是否正确,自己是不是太过尊重孩子的“自我”了?
虽然在家里给了孩子很好的成长氛围,但孩子总要进入社会的,等到彼时再被捶打不也很糟糕吗?
要如何才能在社会规则和孩子的自我意识之间形成良好的平衡呢?
我与她讨论了几次,我想应该有不少学习过育儿知识的妈妈都会有类似的困扰吧,都说要尊重孩子的自我,可是当孩子的自我和社会规则间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如何平衡呢?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个想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26614223/72ef701bc5646523.jpg)
一、什么是“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
我们常常会混淆“放任”和“尊重孩子的自我”。
我们有时候会弄不清哪些是要被全盘接纳的,哪些是需要我们加以干预的。
在我看来,“尊重孩子的自我”最核心的要素就在于要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表达的自由。
但我们全然接纳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说“不”的权力,却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任孩子的所有行为。
情绪无高下,行为却有对错。
尤其是当孩子的行为会对自己或者他人产生伤害时,我们更要及时干预。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尊重是相互的,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适当的限制,我们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障所有人的自由。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自我,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孩子发表意见的权利,要看到并接纳孩子的情绪,但我们却不能放任孩子影响他人。
比如,有的小朋友在生气、受到挫折时,会对身边亲近的人拳打脚踢。
这时,我们就要及时制止孩子。
我们可以紧紧抱住孩子,告诉他,我们明白,他很难过。我们愿意陪着他,等待他平静下来,难过、伤心或者愤怒,都是很正常的事,我们都很理解,但是他不能使用伤害他人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理解他的难过,但他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如果孩子需要,我们也可以等孩子平复下来之后,和孩子复盘探讨一下有什么替代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平复下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6614223/9bb843c875f95d30.jpg)
二、我们如何理解社会规则
其实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规则的每一次冲突,对我们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反思一下,那些习俗、规范,我们因为种种原因下意识照做了,可是我们真的理解它们背后的含义吗?理解它们能被口耳相传的原因吗?
有一些社会规则的影响是显著而强烈的,这些我们就需要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和孩子反复强调。
比如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比如红灯停绿灯行,
比如不可以伤害他人和自己。
这些都是底线,不属于可以讨价还价的范畴。我们需要和孩子明确,并且严肃地告诉孩子违反这类规则的后果。
有一些社会规则是我们已经理解和内化的,我们可以找合适的机会和孩子聊聊为什么我们要遵循这样的规则,帮助孩子更好地对规则进行理解和内化,以减少冲突的产生。
我前几日在公园游乐区听到的一段对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游乐区滑滑梯前有好几个孩子在排队,一个小女孩试图挤进队伍爬上台阶,被排在前排的一个小男孩粗暴地推开了,小男孩边推还边喊“你插队!”
小女孩委屈地去找妈妈,说“妈妈,我想玩那个。”
她妈妈蹲下身,把她圈在怀里,说“那你可以排到那个队伍后面去呀?”
“可我现在就想玩呀。”小女孩说。
她妈妈一边轻抚她的背,一边很温和地说道“妈妈明白你很想玩,可是那边的其他小朋友也很想玩,你想想如果大家都不排队直接往前挤的话,会怎么样呢?是不是就是谁的力气大谁才能玩了呢?你觉得你的力气能比得过那几个小哥哥吗?那你还能玩得上吗?”
“玩不上了。”女孩子小声说。
“是啊,你就玩不上了,所以呀,排队才能保证每个小朋友都能玩,这是对大家都最好的办法。来,现在妈妈陪你一起去排队好吗?”
我都忍不住要为这位妈妈的解说点个赞。
我想,这个小女孩以后一定会更愿意排队了吧。
当我们充分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内化规则,从而自愿遵守规则。
也有一些规则,我们遵循了,却很难一下子给孩子说出个所以然来,尤其是一些传统的习俗,比如上香、烧纸钱、扫墓等等。
可我们本也不用什么都懂。
知道我们并不比孩子聪明多少,也是我们作为家长的重要一课。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讨论一下,查查资料,看看习俗是如何成为习俗的,这些习俗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
这些问题并不一定会有答案,但是思考本身,就有力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26614223/0df1a5ebee768b16.jpg)
三、如何平衡规则和自我
首先,我觉得规则和自我并非对立的。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自我,这意味着我们要全盘接纳孩子的情绪,要保障孩子表达自我的权利,但同时,我们也要约束孩子的行为。
我们要明确哪些规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这些规则我们需要严肃地告诉孩子必须遵循。
有一些规则,我们可以给孩子聊聊这些规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帮助孩子理解和内化,从而愿意自觉遵循。
至于那些我们也一知半解的规则,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查资料,讨论一下。
尊重自我并非放飞自我,拥有自我也绝非自私自利。
我们要接纳孩子各种各样的情绪,天马行空的思想,但依然要明确行为的边界在哪里。
自我,不是以伤害他人来达成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6614223/d5786d687e1bc9f9.jpg)
当然,还有一些所谓的“规则”。
比如,某些亲戚喜欢用一些奇怪的问题“逗”我们的孩子,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啊,成绩怎么样啊,非要把孩子逗急了才开心。
当孩子不按他们的剧本出牌时,就会被他们冠以“没规矩”之名。
面对这种所谓的“规则”,与其纠结如何平衡规则和孩子的自我,不如想想如何在孩子心里编织一张大网,不被这些奇怪的评论伤害。
我们自己也需要一张这样的大网,来保护我们。
让我们多点思考、多点成长,对自己的家庭教育也多点自信。
毕竟我们学了这么多家庭教育,是为了让自己和孩子都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迎合所有人的口味,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