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教育报》上一则关于“教材城市化” 不符农村教育现实的新闻,引起了热烈关注。一些相关的评论,虽然各有道理,但我总觉得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有评论者认为,“教材城市化”的根源是因为没有关注农村生活、脱离了农村学生的实际,要加大和农村现实相关的教材内容。这种逻辑是经不住推敲的:加大了农村现实的教材内容,那城里孩子怎么办,他们的权益要不要得到捍卫?何况中国这么大,尚且不说南方北方的差异,恐怕就同一个县城的农村习俗和文化都各不相同,用什么标准来进行取舍呢 ?至于“教材城市化”是大势所趋,让农村学生认识到先进科技和城市文明,为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更是缺少常识的无稽之谈——这种逻辑是典型地让教材变成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符号,视学生当下的生活是为了将来做准备、学生现在的感受和经验毫无价值。这种教育观是一种强权逻辑,把人异化为产品,按照强势权力的要求进行打磨,恰恰违背了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开发主体,追求个体解放,知识不再是外部客观且冰冷的符号,而是个人与外界对话、对外部进行批判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经验。
在笔者看来,“教材城市化”之痛根在教师和学生的课程权利被剥夺。长久以来,教师和学生处在教育权力结构的最底层,对和他们自身密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失去了应该有的发言权:大到学科设定课评价标准教材版本小到课时安排教学流程上课内容,处在更高层的权力方总是出于各种目的进行干涉和指令,但这严重违背了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师和学生才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不要求所有人达成一致看法,而是鼓励和激发每一个人对给定的内容的自身独特理解;教学不仅仅是师生围绕特定内容的对话交流,它更是由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不同于外部权威指令下的按部就班。
有评论者鼓励教师开发立足于农村实际的教材,这种思路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但是,必须必要明确的是,开发立足于农村生活实际、切合农村学生经验的教材本就是教师和学生应该有的课程权利,这种权利不是一种恩赐,而是一种应该且必须的归还。没有教师和学生课程权利的归还和捍卫,课程改革就会在各种权力的控制与干涉之下,变得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教师和学生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教育的权力结构变革是一件很缓慢的事情,和欧美国家一样推行教材市场化在目前也不现实。但我们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可以进行一些变革,具体到现实来讲,能不能把考试的内容和答案变得更开放一点,不要用一套教材的标准化要求去评价每个学生和老师,而是真正去理解和评价每个老师和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认知。也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一起开发立足实际的教材,否则在考试的标准化催生的教材权威化之下,教师和学生立足现实的教材开发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点缀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