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帮小孩托管,意外从得到上搜索了一个很有意思看问题的角度。数据显示,美国家庭托儿所中小孩因为事故死亡的概率是正规托儿所的7倍 ——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都把孩子送到正规托儿所去呢?事实是:全美国每年死于家庭托儿所的孩子只有十几个 —— 而同样年龄的孩子死于交通事故的数量是每年79个。因此,如果只考虑安全的角度,正规托儿所离家比较远,家庭托儿所离家比较比较近的话,哪怕距离只相差20%,就应该把孩子送到家庭托儿所去,而不是一股脑全送正规托儿所。平时,我们一听说有风险就头皮发麻,其实我们很有必要一起学习下万维刚老师讲过的风险知识。
一、我们要接受这世上所有的事都是有风险的
很明显,接受更好的思维方式是承认这个世界是有风险的。比如说交通有风险,我们也不能不上街;吃鱼吃肉也是有风险的,但我们也不能不吃;学什么也是有风险的,学了这个就没时间学那个,但我们也不能放弃学习。生活中,我们与其担心各种极小概率的危险,还不如把心思用在那些更重要的事情上。借用一个统计上的一个概念——“标准差”可以专门描写风险大小。因为随机事件大多可以是正态分布的,可以用“均值”代表平均的回报率,“标准差”代表风险大小。均值越大越好,标准差越小越好。而投资中因为组合投资的标准差总是小于其中每只股票标准差的加权平均,所以组合投资是可以降低风险的。很多人想“用钱生钱”,那就得冒险。如果发财的希望只寄托在复利上,是认知上的懒惰者。此外,在正态分布曲线里面还存在一种情况,虽然尾部发生的概率看似很小,但是它对应的后果极其严重,也就是标准的黑天鹅事件。那就说明这件事存在一个尾部风险,哪怕这个风险很小,我们也应该避免去做。
二、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风险偏好
我们的感觉是有人天生爱冒险,有人天生胆小。实际上,一个人的风险偏好,不是这个人本身的一项什么特质,而是跟具体的事物有关。说白了,就是胆大的人不是干什么都胆大,胆小的人也不是干什么都胆小。世界上没有带着“胆大”或者“胆小”标签出生的人,每个人都是在不同情境之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风险偏好。可以说,人的不同风险偏好不是天生的,而是由这个人的“认知”决定的。因此每一件不确定的事都有“风险”和“收益”两个方面,如果你对收益的感知大于风险,你就会认为值得冒险,反过来你就认为不应该冒险。一项研究表明,对生活各个方面总体而论,男性的确在整体上比女性更爱冒险。但在其中一半的项目上,男女冒险程度几乎一样。而在20%的项目上,女性甚至比男性更爱冒险。总之,人的风险偏好并非天生,也不是由生理结构决定,而是由对不同事物的收益和风险大小的认知所决定的。因此,我们最重要的是提升我们的认知,而不是被世俗的风险观念所左右。
三、我们应该怎么样管理风险
在市场充分有效的条件下,根本就没有“风险收益不对称”的事件,有多大收益就有多大风险,因此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管理风险。你不可能又要高收益又要低风险。所谓投资,就是在风险和回报之间做一个取舍。你要安全可靠,回报率就很低。你要高回报,就得承担高风险。管理风险的两种方法:(1)塔勒布对风险有个“杠铃法则”:一小部分(比如10%)安排高不确定性,一大部分(比如90%)安排零风险,而避免那些中等风险的东西。比如你可以用少量的钱买高风险投资,用大量的钱买低风险投资。如果你想做一件有意义的大事,那就应该只在这个事情上冒险,而避免任何其他没有必要的风险,比如开摩托车和吸烟。阅读,要么读好书,要么读完全不用动脑的网络小说,避免中间。(2) 一种风险的回报随着投入的边际效应递减,上升缓慢,到顶后越往后下降越厉害,会出负值,而且下不封底。就是说上行的利益有限,下行的危险却是无底的。那这样事我们就要少做或者不做。另一种是风险是随着投入边际效应递增,下行风险有限,上行空间不封顶,像这样的事儿,如果有机会,我们应该主动参与。(3)对冲仅仅是为了降低风险,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对冲,对冲也会降低收益。只有在害怕风险的情况下,才值得去做对冲。如果风险不大,那集中才更有力量。
认识风险,既适用于投资,也适用于生活。可以说,只有不断提升认知水平,敢于直面风险的人,才是一个真实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