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很特别的纪实文学作品。说它特别,因为读起来跟以往的纪实文学有很大的差异,作者自始至终未对任何人物和事件进行任何议论和评价,最多文字中添加括号来描述表情,诸如:“(哭)”“(沉默)”等等。纪实文学有两个对立面,一边是客观性、非文学化,另一边是主观性、文学化。我还看过其他纪实文学,《出梁庄记》、《中国女工—新兴打工阶级的呼唤》,正因为有了那些详实的描述,才把作者难以隐藏的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表现出来。而《切尔诺贝利的祭祷》就像是把非虚构纪实文学推向了极端。
这是这本书的特色,也是它的争议所在。对于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奖,外界褒贬不一,因为这是一部完全口述式的作品,语言碎片化,叙述者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甚至还包含着并不科学的常识判断,如同被访者就在你面前碎碎念一样。有人说这会削弱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的看法相反。论发展到今天,如果下一秒重现类似灾难,请问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们,果真知道如何科学地自保么?何况是35年前的他们。人类一直很无知。在灾难面前,果真能保持冷静和理性么?人性很复杂,环境的异化带来多少思想的异化,不得而知,参见去年大火的韩国电影《釜山行》。
美剧值得一看,现实比美剧更震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