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47:不要把成败与先天的能力联系起来,而应把成功与努力联系起来,要相信,只要努力,任何事都可以做好。很明显,父母和老师在子女、学生智力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承担着极大的责任---无论何时做改变都不算晚。分享一下你的生活中或者孩子的教育中和这一理念的思考。
参考书目《学习之道》
平静的湖里炼不出勇敢的水手;温室的花房开不出耐寒的花朵;安逸的环境中更造就不出时代的伟人。
成功,这个无比耀眼光华的词,背后却不知隐藏了多少孤寂、悲苦以及心酸的眼泪。
成功应该归功于先天的能力还是坚持的努力?
毫无疑问,是后者。
且不说别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等等世界上成功人士哪一个不是用刻苦努力换来了辉煌的成就?
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卡罗·德维克博士指出,若孩子倾向于用这样的语言:我在这方面很聪明,是因为我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这样的孩子,是受父母和老师影响,属于整体理论类型。他们把自己的综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个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
而渐进理论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学习模式,权且将其称作学习理论,该理论更倾向于用这样的句子描述结果: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我非常刻苦,或者我应该更努力一点才是。采取学习理论的小孩子倾向于这种想法: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看到孩子考试成绩好时,我们习惯性地会以一种夸张式的自恋来“鼓励”和肯定自己的孩子: 你好聪明啊!而实际上这样的方法却不能帮助孩子有更清晰的判断。
德维克博士曾用10年时间对400名五年级小学生进行实验,发现被夸聪明的孩子更容易放弃、缺乏自信、不敢冒险。
当遭遇挑战时,学习理论者更有可能迎接挑战,而整体理论者则更急躁不安,甚至放弃。
“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被表扬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把成功与刻苦努力联系在一起的小孩子,在遇到挑战时,倾向于采取掌握取向的反应,而简单地用聪明愚笨或者好坏来评价自己的能力的孩子,则更倾向于采取无助反应。学习理论更注重过程,让孩子觉得怎样努力,任何事都可以做好。
研究表明,学习方法是可以改进的,仅仅几分钟时间,小孩子就可以在一个特定情境下拥有健康的学习方法。
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
寄生蟹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的成长过程与学习有些相似,蟹长大后,需要找到一个更大的渴望。因此,这个缓慢、笨拙的小生灵开始了新家探索之旅。如果没有很快找到一个适合的性格,那就象征着危险时刻的到来。
换家过程中的学习阶段也是我们成长的起点。坚持整体智力理论的人就像是一只丧失食欲的计生蟹,一直饿着肚子,所以一直长不大,也就用不着再去找新家了。
回到我自己,虽然之前在孩子表扬上也会注重表扬她的努力。现在学习了这两个理论类型的意义后,更确定了我在表扬孩子时该选择的方向。
上次孩子期中考试,语数英三门课里就语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她就给自己下结论: 语文方面我比较聪明,数学和英语我不行。于是我和孩子分析,每天花在语文作业上的时间有多少,花在数学和英语上的时间又有多少。这样一统计才发现,原来在语文的抄写默写预习背诵作文和各种练习上的时间远远超出了其他两门课的时间。可见花的努力也多多了。通过比较,她似乎察觉到了努力和成功的关系。
那天悦写字。为了写好“正”和“五”这两个字,整整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最后终于写出来比较满意的两个字。看得出来,她当时有多么地喜悦和自信。我问她为什么能写这么好?她说努力了呗!是啊,努力才有收获。
我想,我们想培养的是一个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的孩子,一个在面对失败时会去反思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在优秀的结果面前认为自己聪明,在糟糕的结果面前认为自己无能的孩子。
日课47:成功是因为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