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将我们的生活彻底带入碎片化时代。每天只要你愿意打开公众号,你可以接受到你所有想要的知识与信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读不到的!前段时间的自己深陷碎片化的泥潭不能自拔。
A大咖文章说,要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是人生必备技能,于是认同感爆棚,开始每天1个小时背单词,看英语;
B大咖文章说,我们要坚持运动,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对于正处于病毒状态的自己,更是一万个点赞,于是每天徒步6公里;
C大咖文章说,要学会写作,这是自媒体时代,是 IP时代的基本技能,于是心想自己本来也可以码字啊,那就坚持每天码字;
D大咖文章说,人生的不同就在工作8小时之外,阅读使人进步,于是暗暗自喜,原本每天也在坚持,那就继续。
于是每天的计划清单,除了专业规范书籍的阅读及工作之外(每天工作基本都超8小时),这些也都爬上清单。自己就像陀螺一样,但仍无法完成每日计划,于是牺牲自己的睡眠。结果可想而知!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放弃“大咖说”。每天的时间,珍惜或不珍惜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无法改变;而精力则是稀缺资源。坚持的事情要一样一样做,同时培养多个习惯就是空耗自己的精力。集中精力做目前最需要的事情,做出主次排序。深刻领悟到:
生活应是“自己说”。
最近,在和几个小伙伴做《精进》读书笔记分享,今天的分享内容即是关于精力管理。但采铜老师从另一个角度加以描述:集中资源,专注做事。(PS:读书笔记见下文)
第六章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第二节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
一、 木桶理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对于备战高考的学生,木桶理论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有短板的科目,就会明显拉低总分数。但是,步入社会,就会发现,拥有一项突出的才能(哪怕只有一项)对个人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
当代的大学教育理念中尤为提倡“通识教育”,即“T”型人才。但这的前提应是一个人要有某一项明显的专长。大家都注意培养自己“T”中的上面一横,比如看涉及不同领域方方面面的书籍,但是迟迟没有树立起那一竖,一个自己擅长的领域。作为“T”型人才,应先做出那一竖,站稳了,才能做出那一横。
木桶理论,最早来源于团队管理。决定一个团队强弱的,是最弱的那名队员。因此,适用于团队理论的“木桶原理”,也变相说明不适用于个人。特别是对于教育背景一般,拼爹无望、前途迷茫的人,在资源本就贫瘠的前提下,更应把自己不多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及勇气)聚集起来,专注到一件事情上,哪怕这件事也许并不是那么起眼!三心二意、畏缩不前、贪多求快都是前进中的大忌。
二、 专注在一个领域走到最后
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基于过往经验的累积,Nathaniel Leibowita 等学者在《数学心理学杂志》上提出,才能与学习积累呈S形曲线特征:
而另一张图
则清晰的表明,浅尝辄止的人可能将一无所获,而专注投入走到最后,站在塔尖上的人将获得超额收获。
三、 如何弥补短板
如果有明显的短板,在某些事情上力不从心,难道也不需要改进?答案当然不是。作者假设有位创业者,他的优势是思维缜密、分析力强,也有较强的技术能力,但是在商务运行及营销方面缺少经验和能力,那他该如何做呢。作者给出2个解决的方式:
1、积极去充电、弥补这些短板。
2、 找一个即信任同时又在那几个领域(创业者不擅长的领域)非常精通的人合伙。
显然,对于创业者的例子,第二种方式是最优的。
乔治.莫舍在哈佛校友访谈中曾说过:“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机会。”
人无法精通所有领域,完美无缺;要提升与改变的有很多,上帝每天只赋予一个人24小时,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竭尽发挥自己的优势,而自己的弱势可以视情况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亦或自己积极改进,亦或与他人组团优势互补。但是,自己如果没有拿的出手的优势,是问有谁会愿意与你组团打怪呢?
在这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我们更应管理自己有限的精力,集中发展自己的强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