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我的梦

作者: 午安好梦qwq | 来源:发表于2023-08-17 01:18 被阅读0次

    我发现自己已经彻头彻尾地抗拒当老师这件事了,虽然我才大一,人生的不确定性极强。

    小时候因父母工作缘故,我住在一所初中,每天放学穿梭于人来人往的“蓝精灵”,对学生这一群体从小就抱有孩子视角的崇拜与向往。有一次故意跑到一间正在上课的教室后门,讲台上的老师似是停止了讲课看向我,惹得一群同学纷纷转头,众目睽睽下我被母亲慌乱地抱离。所以那时的我,对生活的全部幻想,就是长大后埋首于繁重学业变得沉稳又沉默的模样,就是坐在被书香气萦绕的小教室。

    后来长大了,成绩好,性格也乐观开朗,老师们也喜欢我,所以小学到初中,九年以来我的教师梦从未动摇,毕竟我眼中的老师是那么的学富五车、师德崇高,课堂也充满着人文的温度。我就这样坚信了九年,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考上好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可是上高中以后我变得自卑、封闭,再也不敢这么想了。

    我清晰地感受着优秀环境里的学生是那么的自律、有礼,但这一切似乎扎根于利己、功利。他们可以对老师抱有丰沛的情感,可是观察被崇拜的老师们的共同点,得出的结论是教学能力强、人格魅力大。这么一说似乎合情合理,可是我悲凉地发现,这一人格魅力并不等同于刻板定义的行为处事、品德让人敬佩,而是慕强占上风、被浮于表面的性格魅力所折服(比如有趣、特别有主见)。

    我并不是说这些被格外崇拜的老师不好,他们当然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实力强硬,只是能被格外喜欢的性格可并不代表就是圣人级别的啊,至少于我的感知而言不是。比如坚持己见会被一部分追求个性的人喜欢,但当这份主见切切实实地损害了另一部分群体的利益时,就显得有些不体谅人了。这里不方便细说,稍微具体些就是一部分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同学生的价值选择有明显冲突的情境。我所看见的群体性崇拜是那么的不近人情且强硬,将一部分相当客观的不完美视而不见,这正是慕强心理让我极为不适的主要原因。

    曾经有一件具体的事例,让我对师生之间的关系彻底失望且惊恐。曾经有一个老师,教学能力极强,特别有自己的精彩想法,于是身边的许多同学都对他崇拜不已。我承认他是极为优秀且突出的老师,可是我总觉得他的真诚不是发自内心的,这表现在一对一谈话时不痛不痒的简短回应,以及他的思想蕴含的偏执被身份粉饰得那么华丽无暇。可是和我有共同感觉的一个同学和其朋友聊到这件事时,却被朋友粗暴的一句“但是他很牛逼啊”终止,如鲠在喉。慕强心理的可怕,大抵展现于此吧。

    人类好冰冷好功利啊,原来德在无数人心中的地位早已随时间被能力踩得愈发低下,我真正开始恐惧人类。

    但高考还是填报了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也不后悔,对这个专业所带给我的我始终心存感激,比如真正激发了我对文学和写作的热情。只不过大一这一年来同教师这一人生目标在观念上也逐渐倍道而行了。

    简单来说就是高中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担忧强化了些许。自卑使我对这一方向的感知度异常灵敏,我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同龄人,可是向下兼容的优良品质(我最景仰的一大品质)却几乎触碰不到。大学里大家都变得孤独了些,为了消解这份孤独大家选择主动结交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组建小圈子。志同道合的标准,要么情绪价值,要么功利价值(思想、能力),于是人们对不同思想境界的人甚至失去了闲聊和深入了解的热情。可是,可是啊我请问,向下兼容不正应该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吗?懂得向下兼容,才能欣赏每一位同学,挖掘每一位同学的闪光点,才能对这份职业始终心怀热情,始终教学相长。

    他们不会把这份品质应用于人际层面,自然也不愿应用于切切实实的功利活动,比如三下乡、比赛等。门槛摆在那儿,一定要有一些硬本领而非单纯的热情可以支撑,一定要所谓的好性格(外向)。于是这些所谓的美好大学体验成为了脱离社会,又或者说成为了完全符合社会潜规则的强者的狂欢。

    现在的想法是以后先考公,暂时不考虑当老师了。毕竟比起官场复杂却意料之中的人际关系,我更害怕教师这一行业里情怀不被感知、表达被误解,后者更加伤人且痛苦些。

    言尽于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见我的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pl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