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故事写作大师班》/第五章 道德论点12

《故事写作大师班》/第五章 道德论点12

作者: 放下皆得 | 来源:发表于2024-02-06 06:29 被阅读0次

《爱玛》

简.奥斯丁是运用讽刺嘲讽道德论点的大师,而《爱玛》可能是她在这方面的最佳代表作。以下是这部经典仿制作品的道德场景序列:

爱玛是个固执,自以为是,感觉迟钝且拿捏不好社交关系的年轻女性,老是试图替别人牵红线,她第一个目标是帮孤儿哈利叶找个结婚对象。爱玛相信阶级体系,但又试图说服自己,哈利叶真正的背景比看起来好,说服哈利叶拒绝农夫马丁的求婚。

她说服哈利叶,身份地位较高的牧师埃尔顿才是合适的丈夫。撮合二人的过程中,爱玛无意间让埃尔顿误以为对他有益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哈里叶。这些原出于善意的不道德行为导致哈利叶错过了一个好男人的求婚。

埃尔顿则向艾玛表达至死不渝的爱,后来埃尔顿发觉爱玛对他毫无爱意,心烦意乱。在一次舞会中,已与另一名女子结婚的埃尔顿拒绝与哈利叶跳舞,这让哈里叶尴尬万分。此时,奈特利先生挺身而出,邀她共舞,为她解围。哈利叶在路上,遇上一些讨厌的人,一名来到此地的访客弗兰克,助她脱了险。尽管弗兰克的社会地位比哈里叶高出不少,爱玛却误以为弗兰克是哈利叶的爱情对象。

在一次户外派对中,爱玛与弗兰克打情骂俏,尽管她对弗兰克没有兴趣,但她这么做显然令这次社交活动的另一位访客漂亮的珍苦恼不已。同时也令珍心碎,让心地善良的贝茨小姐感觉丢脸。

奈特利先生把爱玛拉到一旁,批评她粗心迟钝。爱玛明白哈利叶看上的是奈特利先生,而不是弗兰克。她惊觉自己爱上了奈特利先生,同时也体会到自己是个好管闲事、蛮横、一无所知的女人,对自己的阻挠哈利叶和马丁的婚事感到愧疚。

奈特利先生承认对艾玛的爱,同意住进爱玛家中,让她能继续照顾父亲。在小说中,爱玛父亲同意婚事,只因为他担心偷鸡贼,希望家里有个年轻男子。这个理由削弱了这个喜剧故事结局的那场经典婚礼及爱玛的重大自我揭露的力道。

在这个故事中,主要的讽刺嘲讽论点出现在艾玛试图帮助哈利叶寻找结婚对象的过程中,简.奥斯丁通过这个行动勾勒出来的社会体制,建基于严格的阶级差异以及女性对男性的绝对依赖。

主角爱玛自欺欺人,愚昧,她认为农夫的地位不如哈里叶,但简.奥斯丁将农夫描绘为值得肯定的好人,稍稍削减了这个体制的力量。

随着爱玛充当红娘,红娘的见解和行动引发一连串不好的结果,道德论点也持续发展,简.奥斯丁采用两个平行场景来聚焦这个论点。两个场景都与社会歧视及不道德行为有关。第一个场景是哈利叶因埃尔顿拒绝共舞而尴尬万分。接着,奈特利先生为他解围。第二个场景是爱玛在一次野餐中刺伤了贝茨小姐,奈特利先生再次在道德层面出手,训斥爱玛粗心迟钝。

请留意简奥斯丁在这些关键场景中提出的更深刻的道德观,不是建立于每个人的社会地位,而是基于如何仁慈得体地对待他人。也请注意,简.奥斯丁被避免在表达道德论点时显得说教,将故事中的这些时刻营造的深具情感力量。人们眼见哈利叶遭冷落,贝茨小姐出丑,深为之感到心痛,不过当奈特利先生挺身而出,为无助的年轻女性解围,指责主角的刻薄行为时,我们又感觉好多了。

爱玛和奈特里的婚姻是对既有体制的重新肯定,因为他们都处于相对较高的阶级,且地位相当,这个体制以及他所依据的价值取向,不会在这个讽刺作品的结尾有所改变,但他们的结合也微妙地破坏了这个体制。爱玛和奈特里不是因为门当户对而结合,而是因为艾玛已经成长为更好的人,而奈特利先生,无论阶级如何都是品格高尚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事写作大师班》/第五章 道德论点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pp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