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25岁的时候,
是什么样的?现在提起,是缅怀还是期待?
会不会因为走得太远,
而忘了当初是因为什么而出发?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写文章,以前初中在本子上面写,后来在博客和QQ空间里面写,再后来就是微信公众号和简书了。不过一开始写得不多,和现在一样,偶尔写一下,写作的理由可以有很多,然而现在回去翻阅的理由,却似乎只有一个。每次看自己以前写的文章,都像是小心翼翼地窥视另一个自己,看自己的当时的强说愁和无病呻吟,为了显示与众不同于是扮深沉。看了之后会笑,我觉得是一件好事,说明有了变化,如果没有任何变化,那想必,完全笑不出来,而这也是一个最可怕的事实。
每个人都希望变得越来越好,但却在一个个的时间表里面沉沦自己。对于我们这些不靠写作来谋生的人,更多时候只是有一种要记录的欲望。在字里行间对自己进行剖析,而后那密密麻麻的方块字儿就成了一张照片,是你日后回顾自己的一个方式。因而,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发现自己缺陷所在的方法。
我今年二十五岁,身边的朋友已经开始张罗买车买房谈婚论嫁,有的人已经当爹当妈,有的人开始背负房贷车贷。今年特别有感触,不仅仅是因为收到的红色炸弹多,而是感觉身边那几个朋友,不再是一个电话就能把他给挖出来了。很多时候想见一个人,都得提前一两周给他打电话,然后约个时间地点。现在大家都忙,有时候还会碰到他们临时加班的情况,感觉这大城市的快生活,有时候可真够让人迷茫的。
我们这个年纪,甭说过年,平时家里就开始旁敲侧击,暗示该买房了该买车了该结婚了。有些事儿急不来,有些事儿不能等。这就是生活,本来就充满矛盾,很多人总是奢求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坐拥三四十岁的时候该拥有的东西。这个世界始终在改变,而我们无论走了多远,始终都只是一个人去面对这个世界。慢慢地会觉得说重复太多的“别急,慢慢来”没意思。于是很多人看到了身边的人比自己好,渐渐就变得浮躁,害怕赶不上别人,要我说,这“别人家的孩子”是所有中国年轻人的宿敌,估计这辈子是跑不掉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家有什么就得跟着有什么,你永远不知道人家是每天凌晨加班到两三点,或者他一个人做两份工作,又或者他买房的时候是爸妈给的全额。做人最害怕和别人比较,和比你差的人比你觉得完爆对方十几条街了一点儿意思没有,和比你好的人比你又觉得“我去,这™怎么比啊?根本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以我选择和自己比较,我要求自己每天都有一点进步,哪怕只是看多几篇文章。
虚度光阴会收获痛苦。道理我们都懂,但却把很多时间花在了看电视剧,煲电话粥上面。有时间看剧就有时间看书,有时间煲电话粥就有时间健身,确实时间都不多,但更多时候是取决于你怎么去用。很多人有想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很多人都去做,这广州市可能有1,000个人和你冒出过同一个点子,可能有100个人会去写下来,可能有10个人会把它写成企划,可能只有1个人会去着手实行。成败我们暂且不讨论,但更多时候,我们缺乏的不是想法,而是把想法落实下来的耐心和韧性。
我看书的时候,看到好书我就和大家分享,很多人让我给他发书,但是把书看完的有多少?我们在这个本该成熟的年纪,却依然有点颓废,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那么脆弱而敏感且容易不开心。我觉得在我二十五岁的今年,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开导自己改变自己上面,而不是去追求去透支一些本不该属于这个年纪的东西。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250/c08634ac777f9da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