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扶贫打嘴仗,逞一时之快,这回合的交手,马云输了。据网易科技12月2日报道,马云于12月1日宣布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启动,将在五年内拿出100亿投入该基金。马云在启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特别希望我也搞一个村、搞一个乡,我可以把它弄的很漂亮,但没有用,阿里巴巴要做的是全国的担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马云指的正是刚刚宣布完要帮助河北省阜平县平石头村脱贫的刘强东。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和京东正在进行一场史上最猛烈的公关战,从目前结果来看,是两败俱伤。马云在此时发出这种言论,耐人寻味。
但回到扶贫的本质,理性看待各自的扶贫口号,相比马云,刘强东显得更加务实。我们不妨从两个角度来稍作分析。
1.扶贫效果的好坏不在于投入的钱的多少,而在于花钱的方式。
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伊斯特里在他的《白人的负担》一书里提到,过去50年,西方对非洲的援助达到2.3兆美元,却未能给每个儿童12美分,让死于疟疾的全部人数减半。而在2005年7月16号这一天,英美两国却能够设法把900万册《哈利·波特》送到读者手里。书店从来没有出现缺货的现象,即使出现了缺货现象,也能够迅速补充。一件为了娱乐的事情,西方世界做得这么有效率。而为了救助非洲的儿童这么严肃的事情,效率却这么低。为什么?
因为西方对非洲的援助是直接的金钱援助,这种方式只能转移财富,而不能创造财富。在财富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反馈机制,难以判断怎样的援助形式是有效率的。而且还会造成“养懒汉效应”,使他们不愿去尝试,不愿去努力。
那什么是创造财富?商业行为就是一种创造财富。笔者不清楚阿里巴巴100亿脱贫基金的具体计划,但从刘强东的发言里能够看出,他的计划便是通过创造财富的方式帮助脱贫。
他表示,将“招收2万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员工,五年内让全村家庭平均收入提高十倍,并且不是用捐赠方式,而是产业方式。”同时,他还承诺要给平石头村建一所最好的小学,要请高水平的教师,保证每月工资不低于一万。工资由他亲自发放。
2.扶贫绝不是靠一人之力、一家企业之力就能做到的。
马云称“搞一个村、搞一个乡,可以把它弄的很漂亮,但没有用。阿里巴巴要做的是全国的担当”,出发点固然很好,但如果每家企业都能尽自己一份力,微薄之力的汇聚也能成大势。反过来看,仅凭阿里巴巴一家之力能让中国所有人脱贫吗?当然不能。不仅不能,马云的这种表态可能还会打击到那些想为扶贫事业尽一份力的企业,尽管他们现在也许还太小。
总结一下,扶贫本身是值得赞扬的行为,但借扶贫打嘴仗,逞一时之快,笔者对此不以为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