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征文之以情动人|想起老家的厨房

工作后住进了城里的楼房,家里的厨房由于不烧煤也不烧柴火,与当年老家农村灶房的布置和陈列很是不同,美观实用的橱柜,简便易用的煤气灶,吸力强劲的抽油烟机,一系列不同功能的厨用电器,还有用水方便的不锈钢水池等,应有尽有。它们被设计师们按照不同的面积、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用途以及个人的喜好,或镶嵌或悬挂或摆放在特有的最佳位置,一个小家的日常饭菜完全可以在这里很方便地做出来。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了故乡的灶房,还有从那里做出的带有家乡味的家乡饭,更想起了每到吃饭时间,那家家户户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
当年老家农村的灶房,它的布局和配置有其独有的特点,从面积来说其实并不比现在大部分城里的家庭厨房大多少,然而它里面的配置却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般的都会设有两个铁锅灶,铁锅黑黝黝的,上面圆形开口,底部呈圆弧状,两个锅一大一小,大的一般用来蒸馍,用的相对少一些,小的用来日常炒菜和做饭,平常几乎每天都用,即使小的,也比城里的锅要大很多,我想可能主要还是考虑到吃饭的人数比较多的缘故吧。
这种灶台一般是用砖和水泥砌起来的,铁锅被镶嵌在灶台里面,灶膛与隔壁的火炕底部相通,可以起到一边做饭,一边烧炕的作用,并可以通过隐藏在墙里的烟道与房顶相连,炊烟便会从这里日日升起,飘在农舍的上空。大部分烧火用的柴火都是来自田间地头的秸秆和废弃的木棍,也有人偶尔烧烧煤,不过煤需要到镇上去采购。以前的老式灶旁边还会有一个拉杆风箱,做饭时,人坐在灶前,手握风箱垂直的把柄一推一拉,风箱的活动杆被带着进进出出,伴随着进风口的盖板开开合合,同时发出噼噼啪啪的有规律的声响,成了厨房奏鸣曲里不可缺少的力道强劲的节奏音。
灶房里绝对不能少了一个宽宽展展,非常平整的木质案板,它是喜欢吃面条的北方人极为看重的,擀面、蒸馍和切菜,那个也不能没有它,当然一个细长的圆柱状的擀面杖也必不可少。主妇们擀起面来,低着头,躬着腰,双手附在擀面杖上,前推、后拉,同时用力下压,双手一会儿靠近,一会儿远离,一会儿连杖带面高高地提起,前后挪一个位置,再放回到案板上,手上的动作之多,变换之敏捷,令人目不暇接,不一会儿,和好醒好的面在她们的手下,由球形的瓷实的一团,变成圆圆的薄薄的一大片,然后在她们不同的刀法下,变成了长的、短的、宽的、细的不同形状面,或片状,或条状,或菱形状,进而做出了扯面、臊子面和旗花面等各种面条,满足着家人们的胃口。
案板的两侧会有两个砖头砌成的等高的柱子,在它上边支起一块木板,木板上面摆放几个矮矮的、肚子胖胖的深灰色的瓦罐,不同的瓦罐里装有不同的主食材料,有的装着大米,有的装着麦面,有的装着玉米面,有的装着玉米糁子,这种罐子是当时当地的土窑里专门烧制的,几乎家家都在用,现在已不多见,但它的防潮性能的确是挺不错的。
那时厨房里的用水都来自家里的自用井,水提上来之后,盛满了灶房里的水瓮,井水甘甜清澈,用的时候再一瓢瓢舀出,虽然那时不像城里的自来水那样,随时拧开水龙头,就会有哗哗的水流出那样方便,但如今,大部分人家也都经过了取水设施的改造,随用随取,方便使用,也都成了现实。
老家的厨房里原本都是家庭主妇固有的阵地,炒菜做饭蒸馍似乎都是她们的事情,男人们基本都是饭来张口的主,很少进厨房的。可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变化,不少的农村灶房里都出现了男人们的身影,不但如此,他们往往还都有自己拿手的饭菜,这无疑是一个值得称道的进步。
老家的厨房,以及它的铁锅、灶台、风箱、案板、瓦罐和水瓮,还有从那儿升起的缕缕炊烟,无不是故乡的一个符号,它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它的印记,不管时间过多久,也不会悄然褪去,永远是清晰的;它的影像,不管岁月怎么更迭,始终是鲜活的,是难以抹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