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临证笔记1: 老师说“以人为本”

临证笔记1: 老师说“以人为本”

作者: 貌貌 | 来源:发表于2020-11-11 20:15 被阅读0次

这周有两个有趣的小经验,我发现老师提到的几个大原则,是不是可以这么来理解,不知道对不对,写出来献个丑:

一、老师说我们看人要先看整体,先看他的生命基本面,不要一下子落到点对点的病症上面去。

这个朋友的咳嗽症状一年多了一直没好,我拿着临证训练表抓他“问诊”,当然他不把我当医生,所以回答我的问题时不怎么讲他如何不舒服,反而我们聊了很多生活基本信息,生命基本面的问题,直到后来我们判断他的中焦可能有问题。后来我想,如果他去找医生,肯定把自己当病人,会先讲一大堆症状主诉。但是“病人”和“朋友”这两个角色都是同一个人啊,无非是他在不同的场合,我们给他打上不同的标签去应付而已。所以我们面对的首先是一个个“人”,其次他才是“病人”,那么我们当然应该先还原他作为“人”的基本运作情况,然后才去了解他的个别特性。

二、李辛老师强调“正气为本”,很多治疗思路都要回到正气上来。

我们影视行业在研究人物角色的时候会有个总纲,那就是“愿望-困境模式”,不管是虚构人物还是非虚构人物,理解一个人的处境、选择和出路,总逃不脱这个发展路线。“愿望”就是众生的生命愿望,哪怕一只蚊子也希望自己当下吃饱快乐,再坏的坏人他的原始动机也是获得幸福,因人而异的是各人的困境不同而已。

我觉得我们行业的这个“愿望”,和中医里面的“正气”有一点类似,那就是最初的生命意志,是与生俱来的生命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尽管不是每个动机我们都能解释清楚)。理解一个人的内心选择要从他的动机愿望出发,就好比理解一个人的身体格局要从他的正气出发。这些因人而异、因时空而异的愿望和动机,才会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塑造了我们千人千面的精神状态、身体形态。

当然我这个理解方式是浅显的戏剧理论之一,是成年人的好莱坞思维,比如儿童的内心就没有这么复杂,不能证明儿童电影也适合“愿望-困境模式”。

跨界写作业,博一笑尔。

2020.9.28

相关文章

  • 临证笔记1: 老师说“以人为本”

    这周有两个有趣的小经验,我发现老师提到的几个大原则,是不是可以这么来理解,不知道对不对,写出来献个丑: 一、老师说...

  • 临证课打卡(1)

    题记:在上李辛老师的中医临证课,每天有一个打卡,记录自己的运动、观察自己每天身体的变化等等。 打卡区挺热闹的,同一...

  • 学习笔记---日用品心里学

    申明一下,只是学习笔记,只是学习笔记,只是学习笔记。 日用品心里学目录 1.复杂的现代设备 2.以人为本的设计 3...

  • 屡用达药:这5味药的临证心得

    I导读:医之识药,在于读书、临证、辨物。其临证最为紧要,所谓“屡用达药”。本篇乃作者多年临证识药心得,今引之为大家...

  • 老药师说

    1.晨起不该喝水,胃中卧精华液,喝了水冲淡了胃液,吃什么都没营养; 2.凡是加工的产品都上火; 3.任何病都有根,...

  • 临证笔记4: 好调皮的“阴证还是阳证”

    问老师: 对阴证/阳证如何辩证,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判断案主是阴证或者阳证,可能不存在某一个具体的红线指标(比如中下...

  • 2018-06-18

    1)关于本课程核心教导〝临在为本、九型为镜,自我觉察,内圣外王〞的感悟; 我个人对临在理解还是云里雾里,老师说感觉...

  • 以人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

    1.教学设计以人为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日食与月食》 2.课堂组织以人为本。 3.教学语言以人为本。

  • 临证偶得

    前段时间,朋友因为耳鸣来求治,朋友好长一段时间未谋面,再见的时候,职业习惯中第一感应就是望诊,发现朋友面色萎...

  • 老“师说”“劝学”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是师。是故弟子不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临证笔记1: 老师说“以人为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sy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