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我对丰子恺先生的记忆,还停留在初中时期他的漫画读物,以及我当时买的一本散文集里他的一些作品。我记得我那本散文集被语文老师发现后,她也很喜欢读,最后还在全班分享了丰子恺先生的一篇作品。
说来也巧,初中毕业之后,很多记忆像是突然中断一样,后来我再也没有接触过丰子恺先生的任何作品。收到这本——准确说应该是这套作品后,我看了半天还是没明白这是一本什么书。在我的认知里,丰子恺的作品主要是散文和漫画,谁能想到他还可以和日文翻译联系在一起。
查过资料之后,我的认知像是进入了一整片盲区。原来丰子恺在1921年就自筹学费去日本留学,由于费用限制,他在日本只待了11个月,在这期间,他广泛访问了日本的博物馆,观赏了日本的舞台表演,打卡了东京神保町的许多书店和地摊,从而很快就可以轻松阅读日文的名著了。
掌握日语口语则需要广泛接触日本社会各阶层,丰子恺与同为留日学生的口琴表演艺术家黄涵秋,有时会结伴到神奈川的江之岛游玩。海鸟长鸣,天风枕袖,两人叫上一壶日本正宗黄酒,配上一个壶烧,几杯黄酒下肚,和侍应聊聊地方风土人情,很快就提升了口语能力,掌握了俗语俚语词汇。这些经历,都为日后翻译日本文学打下了基础。
我拿到的这套《丰子恺译文手稿》,是他在古稀之年翻译的。1970年下半年他开始翻译自己喜爱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竹取物语》和《落洼物语》。接着在1972年,丰子恺又翻译了《伊势物语》。所有这些翻译,都采用中国古典诗体翻译日本和歌,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使人感怀中日之间,似乎静静流动着一衣带水的文脉痕迹。
《竹取物语》创作于十世纪初,是日本早的一部物语文学,叙述了辉夜姬被竹取翁自发光的竹中取出,养育长大后“升天归月”的故事。《伊势物语》为平安初期“歌物语”的代表,被奉为日本和歌圣典。《落洼物语》创作于十世纪末,描写备受继母冷落的女孩落洼与少将的爱情故事。
看完他的生平履历,我的记忆好像又连在了一起。我们学校在丰子恺先生的故乡——浙江桐乡有一座分校,在建校的时候,我似乎记得有提过他的生平,但那时候这个名字就像是陌生的三个字符,很快就忘记了。
直到我开始阅读这套书籍,奇妙的感觉交织在一起,一个鲜活的人物越来越具象。整本书的内容,都是他的翻译手稿,在字里行间,你能看到他在翻译过程中的批改细节。阅读的过程中,我像是顺着译者的思路去读书中的小故事,而不是以读者的视角去欣赏一部已经完成的著作。
这本书里,你不仅可以感受日本文学的趣味,还能感受到丰子恺先生的书法,随着他的译文,你也能了解他的散文风格,即便你不投入进去阅读,那些手写字体,也会像他的漫画一样生动。
整本书的装帧十分精致,裸脊线装、彩色漆片+错位压凹工艺,让整本书的质感提升十分明显,很适合个人收藏或者赠送喜欢日本文化的朋友。讲真,最近几年纸质出版业的价格越来越高,眼瞅着标价都快赶上欧美了,但大多数书籍的印刷质量还停留在之前的水平。反倒是拿到这套书,沉甸甸的感觉,梳理的内容与质感完美契合,足见出版社的用心。
拿到这套书之后,我在朋友圈里好好地炫耀了一把,最后决定送给我一位研究日本文化很多年的朋友,我猜他一定非常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