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也许都曾面临过这些人生难题:
--“是选择大城市的无限机遇,还是享受小城市的宁静安逸?”
--“是选择在固定的事业单位朝九晚五,还是进入创业型公司挑战自我?”
--“是在毕业前就做好职业规划,按部就班地走接下来的路,还是一边工作一边筛选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这种种选择中,究竟是什么限制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其实,真正限制我们的是太多的自我设限。
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在画地为牢,给思维画上了一道狭小的界限,从而难以去突破自己的思维边界。因此,生活中的我们,需要多多拓展自己的人生边界,去发掘自己更多的潜能。
在《成长的边界》这本书中,作者就有告诉我们如何去发现人生的多种可能。
这本书的作者:大卫·爱泼斯坦(David Epstein),是《纽约时报》No.1的畅销书作家,他的前作受到了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以及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的大力赞扬。大卫拥有环境科学硕士学位,目前在非盈利新闻调查网站ProPublica担任调查记者。同时,他也是《体育画报》的资深撰稿人。他的作品受到了一系列组织的表彰,并被收入到了最佳科学与自然写作选集里。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去拓宽自己思维与成长的边界呢?书中提到的以下几点可以帮到你。
一:保持思想的开放
想要拓宽思维的边界,首先要有一个开放的思想,只有把门打开,才会有新的东西进来。如果自己闭门自守,将会把各种新的思想、方法和知识都拒于门外,无法接收到任何新东西。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乞丐心满意足地躺在地上,在他前面有一根讨饭棍和一只破碗。
一天,一个穿戴整齐的年轻律师出现在乞丐面前。律师对他说:“您的一个远房亲戚不幸去世了,留下了3000万美元的遗产。根据我们的调查,您将是这笔财产的唯一继承人,所以请您在这份文件上签字,这笔遗产就将属于您了。”
一瞬间,这个一无所有的乞丐变成了千万富翁。
有人问他:“得到这笔3000万美元的遗产后,你最想干的事是什么?”
乞丐翻身回答道:“我首先得去买一只像样一点的碗,然后再去买根漂亮的棍子,这样就可以像模像样地去要饭了。”
你看,思维的固化是多么可怕!因为没有一个开放性的思维,即使乞丐有了一大笔钱,他能想到的活下去的办法还是乞讨。同样,若我们的思维封闭,我们的人生路只会越走越窄。
二:进入适合自己的环境
鱼儿离不开河流,瓜儿离不开秧苗,花儿如果不在适合自己的环境里生长,就会面临死亡和枯败。每个人只有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不需去看别人的环境有多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就拿找工作来说,如果你比较擅长与人交流,喜欢与人打交道,那么就可以找一份偏交流类的工作;而如果你内向,不善言谈,但冷静、有条理,你可以找一份偏整理类的工作。不要因为在某个岗位、某个公司待的时间有些长,虽然上班是种折磨,却还是害怕这放弃的沉没成本太大,便勉强自己做一份没有兴趣、无法带来成就感的工作。
本书中讲到了伦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埃米尼亚·伊贝曾说:“人一生中能把匹配质量提升到最高的方法就是,尝试各种不同的活动、社会团体、环境、职位和行业,之后回顾并调整自我描述。”
每个人都有一块适合自己的领地,要敢于打破现有的平衡,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或许你会发现成长的边界也已被拓宽。
三:不要“过早优化”
本书中写道:“一定要去完成你很早之前定下的计划,在计算机世界里,有一个专门的次来形容这种情况,就是“过早优化”。
我们从小都被教育,做事情要有规划,要三思而后行,就像写作文前要打草稿,不能看到题目马上匆匆下笔,使全篇毫无逻辑,得出一篇烂文。
凡事过犹不及,我们也不能“过早优化”。不能什么事都按照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制定的计划来,我们要灵活变通,根据现有的环境来做调整。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增长以及环境的变化,人的性格也随之改变,正因如此,当经历的时间尚短、经验尚浅、体验过的环境范围也极其有限时,我们的水平就不足以设定一个无法更改的长期目标。每一个“我的故事”,都在持续发展变化。“
世界是变化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世界,随机应变,而不是一成不变。我们可以有人生目标,却不能咬死了一个目标不放松,甚至明知这个目标随着时光的推移、自己的变化,已经不再适合作为终极理想,还为了所谓的“不忘初心”而坚持,那就有可能会在一条不再适合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
人生路漫漫,需要我们上下求索。
我们要有开放的思想去接受新事物,从而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环境,并根据环境来调整自己的目标,去不断地拓展成长的边界,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