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突然响了,是一个从未见过的“网友”,雌的,中国姑娘。叫什么就不告诉你了。在我拒绝再三,坚持要蹭饭,坐在图书馆椅子上,面对正准备翻开的计量经济学说“好吧。我做给你吃。”
讲起做饭,一开始我算是fussy的,但也知道做中国菜,是个大工程。以至于我外国室友Dee、Natasha、Johnhason惊讶来一句“Are you making a feast for a girl?”,"Did you say just friends? come on, you are a lier!" 真是难说,我们吃饭就是这样的呀。事后,我想想对于他们还真就是Feast,想想Weekdays功课真太多,英国人没有lunch time的,我有一次从早上到晚,不插电地上课,中午没时间吃饭,肚子一直在叫,坐我傍边的安妮同学非常友善地给了我星爸爸的蛋糕,简直想就地疯狂打Call。
我只是同理心起作用,这位素未谋面的朋友说她很久没吃过米饭。之前找房子的时候,简短聊过。她打算先短租两周再慢慢找房子。短租的房子非常远(至少我觉的远),上下课来回时间大于30分钟,尽管精力充沛,也会在通勤时候睡倒在地铁上,这是我在深圳实习经历最真实的痛。我说那很累的。她说不怕。现在,她在微信上回复“”累到爆炸“”,我边敲下“早和你说了”,边在手机屏幕背后摊开双手。
当然,她还说错过了所有新生活动。我说好啊,刚好我参加的Disco society今晚有活动,一起来吧。她说好。第一印象觉得“噢,是成熟型。”,我边礼貌地问好,边走入厨房。贴心地向室友介绍,当我介绍给德国小哥时候,我观察她有一个被箭射中的反应。“哼,外貌加身高协会。not my type of tea”
我从未见过如此笨拙的舞姿,但也没想到,还有点可爱。在英国我学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party is party”。要给到极高的尊重,enjoy yourself,而非像国内高雅情操“我干你随意”,要不然就是摇骰子叫号,想着什么时候走去开维也纳。我喜欢这次的Disco主题,80年代。我甚至有一种情怀,觉得“复古就是经典。” 去之前,说实话我偷偷在房间边看youtube,边自学简单迪斯科舞步。这几天参加了好几次party,我体验了一番在中国90年代的时候才有的感觉。虽然我生在90年代,但那会的年轻人跳霹雳舞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吃奶的婴儿。当我左12右12,我想要是放中文歌曲,我就不用羡慕那些英国人可以随意哼歌曲的神情了,虽然大多数时候我都在假装自己听过且会唱,毕竟我是大学戏剧部的台柱。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56/53c20672ca2ba922.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56/5b7bce64b845e40f.png)
也许,中国人永远也摆脱不了自己的文化束缚,但我在回家路上,觉得,这都很好。同时,感觉自己对很多事情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这很神奇,我以前听那些海归回来说自己留学后变了个人,是bullshit,现在自己正在体验当中。
我信了,因为我正在经历变化中。
peace&lov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