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习惯性地苛刻,会追求完美主义,会先去关注缺陷的那一块,比如看到一张成绩单的分数是99分,首先会关注那1分丢在哪里了,为什么不是100分,而忘记了去欣赏99分的努力与欣喜。
在路上,听到一堆母女的对话,女儿对妈妈说;“这次考试,我是班级第一。”妈妈带着情绪反问:“为什么就不是第一名,我要的是班级第一名!”接着,女儿给出了各自解释,都被妈妈打断:“不要给我找借口。我不仅要求你班级第一名,还要考到年级前五名。”后来就听到了女儿带着哭腔的声音。作为一个旁观着,能够客观地感受,我感受到了女儿的委屈与无奈,还有挫败感。无论做到哪种程度,在妈妈的语言反馈中,都是“还不够,远远不够!”甚至,把想要分享的念头都打住了。
这样的场景非常的普遍,会发生在很多人的身上。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小时候,成绩好,逢人都会夸赞一番,但是父亲给予的回复永远都是“女孩子,越到后面越不行了,还早着呢”。我完全体会不到我努力获得的成绩,在他心里是否有分量,他似乎永远看不到我的优点,我没有从他口中感受到“我也有优点”认可。在外面,人们都在讲“你父母有你该有多么的开心”之类的话,我却高兴不起来,我认为,别人能看到的我的优点,父母一点儿都看不到。直到成年之后,还把这个问题抛给父亲,问他“为什么从小到大,别人夸赞的我,在他眼里总是什么都不是。”他回答;“是怕你骄傲。”也许,这是他们这辈子人的共性吧,低调而内敛,不会把自己的开心表现出来,内心的喜悦总会用一些冰凉凉的有伤害性的反话讲出来。
潜移默化地,孩子的自信心就会被打击回去了,也找不到自己的优点。经常,当随口问一个人“你的优势是什么?”会看到一张茫然的脸与哑口无言,我们都不曾想过这个问题,我们在别人眼中的优势,自己都不知道,也不敢承认自己有这方面的优势,渐渐地,在忽视中,优势也会消退。
其实,如果换个思维,家长平时多观察、关注孩子的优势,并且不断地告诉他,他有这些优势,就藏在自己的宝藏箱里,在解决对应事情的时候,就拿出对应的优势来应付即可。这样,孩子就知道自己有哪些优势,也积累起了关注积极方面的习惯。比如面对练字,就拿出“认真、坚持、挑战的”优势,去一个又一个地练习;面对和人相处,就拿出“善解人意、捕捉到对方的情绪、助人为乐、乐于分享”的优势去对待;面对阅读,拿出“识字多、朗读有感情、有能融入故事情景的同理心”的优势去应对。刚开始,需要家长陪伴与指出“这项任务重需要用哪些优势”,在时间的陪伴下,成为了他的习惯,会自己做出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