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使徒行传15:36-16:5
一、分段和结构分析
(一)第二次宣教旅行大纲
15:36-41保罗和巴拿巴分手
16:1-5路司得:提摩太加入宣教团队
16:6-10马其顿人的异象
16:11-40在腓立比
17:1-9在帖撒罗尼迦
17:10-15在庇哩亚
17:16-34在雅典
18:1-17在哥林多
18:18-23返回安提阿
(二)分段
15:36-41保罗和巴拿巴分手
16:1-5路司得:提摩太加入宣教团队
二、15:36-41保罗和巴拿巴分手
(一)观察
1、结构分析
A36保罗提议探访教会
B37巴拿巴有意带马可
C38保罗认为不可带马可(从前离开)
A’39保罗和巴拿巴分开(争论)
B’巴拿巴和马可去居比路
C’保罗和西拉去叙利亚、基利家
2、连接词
因为:保罗不肯带马可,因为他在第一次旅行布道中半途而废。
3、时间
过了些日子:耶路撒冷之后,使徒牧养安提阿教会一些日子才出发宣教。
(二)解释和默想
耶路撒冷会议之后,保罗、巴拿巴和西拉继续在安提阿,牧养和坚固教会。一段时日后,保罗提议探访第一次旅行布道时建立的众教会。保罗的用语不是说探访教会,而是“看望弟兄的境况如何”,这让我们看到保罗对弟兄姊妹的关切。基于第一次旅行布道所遭遇的逼迫,基督徒的境况的确值得挂虑。
巴拿巴赞同保罗的提议,但他提议要带马可同行。第一次旅行布道时,马可曾经在旁非利亚的山地中离开布道团队,半途而废,保罗因此认为马可不适合参与第二次旅行布道。于是他们二人起了激烈的争论,这导致宣教团队一分为二。其后,巴拿巴带马可去到居比路,保罗和西拉去叙利亚和基利家。
马可是宣教团队分裂的导火索,但真正导致分开的原因是事工原则的不同。巴拿巴的事奉更关注的是人,他想要鼓励和扶持软弱失败的人,使不适合事奉的人成为适合事奉的人。但保罗更关注的是事工,事奉中多有艰难和逼迫,一位不适合的事奉者会给事工埋下隐患。他们的视角谈不上对与错,仅仅是事工原则和理念上的分歧,或者事工原则中优先级的不同。
这是“令人忧伤的争论”,导致宣教团队的分裂。分裂是忧伤的,但两位使徒向着神的热心却不减退,以不同的原则展开各自的事奉。最终,巴拿巴把马可培养成教会非常重要的同工,成为彼得的助手,写下马可福音。而保罗则与西拉、提摩太组成新的宣教团队,展开第二次、第三次宣教旅行。
路加如实记载这次分裂,帮助我们看到人的软弱和有限,以及神的覆蔽和遮盖。当令人忧伤的事情在他的主权中发生时,他以超然的掌权使用忧伤之事来成全喜乐之事。
三、16:1-5路司得:提摩太加入宣教团队
(一)观察
1、结构分析
A1-2提摩太的背景(门徒,混血,被称赞)
B3提摩太行割礼加入宣教团队
B’4将条规交给教会遵守(不用受割礼)
A’5宣教团队事奉的果效(坚固,人数增加)
2、有没有特殊的事情?
提摩太守割礼:保罗此时带着耶路撒冷的决议坚固教会,但却又叫提摩太行割礼,看似矛盾。
(二)解释和默想
保罗在路司得与提摩太相遇,“提摩太”的意思是“一个尊敬神的人”,他的母亲是犹太人,父亲却是希腊人,因此受洗却未受割礼。他在教会中有好名声,被教会认可和称许,于是保罗定意带他同行,替代马可的角色。从提摩太后书中可知,提摩太的外祖母罗以和母亲友尼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从小便接受良好的信仰教育,有非常好的信仰基础。
稀奇的是保罗明明宣告外邦人归主无需行割礼,此时却主动为提摩太行割礼。并且他此次回访众教会的目的之一便是宣告耶路撒冷会议的决议,让外邦人遵守会议制定的四项规条,提摩太受割礼的事情似乎与他的事工前后矛盾。
解决矛盾的关键是确认“受割礼”的意义是什么。从救恩的意义保罗坚持外邦人无需受割礼便可领受救恩,加入教会,并为此竭力争辩。此时提摩太受割礼的意义不是救恩性的,而是事工性的。
当保罗有意带提摩太同工时,提摩太的家庭背景给他的事工造成一些拦阻,因为她的母亲是犹太人,他的父亲是希腊人。旧约《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中都严禁犹太人和外邦人通婚,这被视之为得罪神和当咒诅的事情(尼13:23-27,拉9:1-10),在此背景之下,提摩太父母的婚姻可能被犹太人视为非法的。再者,通婚所生的孩子若要获得犹太人的身份就必须出生8天受割礼,而提摩太的母亲并未给他受割礼,这导致提摩太不具有犹太的身份。保罗的宣教策略是以会堂作为突破口扩展到整个城市,对犹太人来说,提摩太未受割礼可能导致犹太人直觉地反感和抗拒,拦阻他们听信福音。因此,保罗基于事工的考量,要求提摩太受割礼。
保罗、西拉和提摩太组成的新宣教团队的事工满有果效,在各城中坚固教会,教会在人数多多加增,展现出复兴的面貌。
四、反思和应用
(一)接受分歧,仰望神恩
堕落导致自主,自主意味着分歧,因为每个个体都有独立的思想、情感、意志模式,这会导致他们三观不同,言语不同,行事不同。每个人都是一座王国,亦是一片孤岛,人与人之间充斥着刀剑和炮火的硝烟,又弥漫着伤痛和死亡的孤寂。
基督的福音是医治纷争的良药,基督的王权是制服分裂的大能。原本我们在福音里与基督联合,成为基督的身体,共同接受他王权的治理,便能成全和平,消灭纷争,但我们是那么地败坏和有限,以至于教会落入纷争,甚至分裂。
首先,我们需要在福音中制服自义和高傲。因信称义的福音揭发我们同为罪人的事实,不许我们自义和高傲。既然我在神面不比别人强,既然我在审判台前不过是肮脏的死囚,我缘何嫉妒、纷争,贬低别人,高举自我呢?难道我要高举我的羞耻、软弱和肮脏吗?
第二,我们要将王权交给基督。基督徒不再是一座王国,而是一座城池,他们接受基督王权的治理,以基督的命令为原则去治理基督交付的城池。众多的基督徒同有一位王,同有一份权能的命令,若真放下自我的王权,顺从基督的王权和他权能的命令,便会有和平临到。基督藉着大卫王表明他的心意,说:“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这是基督的国,这是基督的家,我岂能使之成为战场,容让刀剑和炮火纵横其中?
第三,我们需要承认我们的有限,接受分歧。即便我们都放下自义和骄傲,立意顺从基督的王权,但我是有限和无知的人,对基督的治理会有不同理解,这必然导致教会出现分歧。圣经的启示是清晰的,各项原则是清楚的,但具体处境化应用时却不那么容易,因为一件事情里通常可以使用多条原则来看,各原则的优先级不同就会导致处理方式的不同。
例如,关于带不带马可的事情,巴拿巴和保罗的决策谈不上谁对谁错,只是他们考虑事情的优先级不同,巴拿巴优先考虑的是扶持和培植马可这个人,使不适合事奉的人成为能事奉的人;保罗则优先考虑的是事工,他不愿带一位不适合的同工给事工留下隐患。
我们的事奉中亦是如此,当我们面对一位犯罪的信徒时,可能一些人认为应该像保罗一样带着刑杖去,另一些人却认为要带着宽容的心去。在什么时候带刑杖,什么时候带宽容,每个人的尺度常常不同,这本身谈不上对错,都是圣经的原则,只是对应用的把握,原则间的优先级不同而产生的分歧。
在圣经诸多的原则中确认一个处境中优先应用哪条原则并不容易,这需要神格外的恩典和圣灵所赐的智慧。但我们在属灵尚未完全,仍旧是有限和无知的人,所以我们必然会有分歧。这样我们要接受教会必然会有分歧,并且尽力地去沟通,理解彼此的分歧,在爱心中彼此接纳,共同寻求神的恩典,竭力解决这个分歧。
同时我们也深知神是掌权的神,他拣选我们组成共同体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必然会有分歧,他也使用我们的分歧来成就他的美意,甚至是令人忧伤的分歧也被他的宝血覆蔽和遮盖。我们虽然软弱、有限和无知,但神却是刚强、无限和智慧的,在行走在教会中,护理教会,使用教会,我们需要带着这样的信心去面对分歧。
再者,当我们出现分歧时,可以视之为神向我们发出“圣徒相通”的呼召,为要造就更美好的共同体。表面和谐的共同体算不得真正美好的共同体,真正美好的共同体应该可以经历风雨却仍旧彼此相爱。若我们在分歧中承认自己的软弱、有限,承认自己是有盲点和误区的,带着谦卑和爱心仰望圣灵的引导,在深度的沟通中达成合一,那么我们就会有更深的相交和合一。
(二)为事奉的缘故舍己
提摩太原本无需受割礼,但保罗为事奉的缘故为他受割礼,这为我们展现他福音为中心的价值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九章19至23节中说“我虽是自由的,无人辖管;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保罗衡量一切事情的核心价值是福音,在不妥协救恩和福音真理的前提下,放弃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坚持,为人听信福音扫清一切文化性的障碍。
很多事情若非为服事的缘故我们不需要改变,但是为要服事,我们就必须舍弃和改变。例如,若不服事我没有必要改变自己的个性,那是我的自留地,失去它就失去了自我,但若我立意服事神,这个人又拦阻我的服事,我就需要放下对个性的坚持,求神来更新和改变我。若仅仅为生活,我爱吃什么吃什么,但若要立意向穆斯林传福音,我就需要放弃吃猪肉。若我不服事,我爱穿名牌就穿名牌,我爱用奢侈品就用奢侈品,但我立意作基督的工人,我就需要舍弃这些,避免给教会贪恋世俗留下破口。若我不讲解圣经,我无需花时间去研读圣经,但若我要成为圣经教师,我就需要学习研读圣经,花钱买参考书,甚至学习圣经原文。我若不主持敬拜,我无需去了敬拜、音乐和诗歌,但是我要参与主持,我就需要理解基督教的敬拜学,理解音乐和敬拜的关系,诗歌与敬拜的关系。
总之,事奉意味着舍弃,意味着要做自己本不需要做的事情,意味着放下自我的坚持,舍弃自我的权利,对付自己的个性。于是一旦参与事奉,就意味着我要和原来的我决裂,我要成为基督眼里的我。服事从来不是自我成全,自我升华,而是破碎自我,自我降卑。在我不断地破碎中,基督里的我不断成长;在我不断的降卑中,基督里的荣耀不断彰显;当我与自己决裂的时候,我与基督和好;当在我失去自我的时候,我找到基督里的我。
事奉逼迫我面对抉择—要自己,还是要基督?事奉逼迫我衡量—为基督,值不值?事奉逼迫我面对—他的爱,够不够?若他为我付上一切,我为何保留自己?他的旨意若能成全,我怎能感觉不值?他若定意要成全我,我岂能坚守老我?
(三)应用
1、认识自己的有限和无知,接受人际关系中的分歧,仰望神主权的覆蔽和遮盖。
2、带着盼望去看待教会中的分歧,极力地通过分歧去促进深度的圣徒相通,解决分歧,建造更坚固的共同体。
3、考量自己的事奉,为更好的事奉舍弃和努力。舍弃拦阻事奉的个性、生活方式,言语和行为,努力装备事奉所需要的资源—圣经,神学,牧会能力,人格,书籍,原文等。
(四)祷告
主,你知道我们的有限和无知,你知道我们里面的自义和高傲,这导致共同体中必然会有分歧,甚至会有分裂。求你保守你的教会,你用你的王权来治理教会,你用你智慧来充满教会,好使教会被你的道和圣灵洁净,在真道上越发同归于一。当教会出现分歧时,求你给我们圣徒相通的能力,在沟通中弥补分歧的沟壑,建立更为紧密的共同体。主,你知道我的保留,我期望保留自己的个性,生活方式,我期待的是自我成全,而不是自我舍弃,我期待的是自我荣耀,而不是高举你的荣耀。主,你既然已经拣选我,求你为你的名引导我走义路,你来破碎我里面拦阻事奉的个人,你来更新我的言语、行为、生活方式,使我成为更加适合被你使用的仆人。主,也求你给我爱心和热心,为更好地事奉竭力奔跑,努力学习真道,努力更新人格,努力研读圣经,努力把握教义,成为更好的传道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