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一生都是在忙碌的,尤其是在春节前后,也是最忙碌的。
过去的冬天,春节前后是非常冷的。
我们都还记得那个年代的冬天有多冷。那个年代的的雪下的多,而且比较大。
一个冬天或春节年后到处都还是白雪世界。
冬天的河里冰冻有多厚,房檐草冰溜子有多长,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
那个年代有多冷,零下多少度不知道。那会天气预报都不知道,更不用说象现在看手机什么都知道了。
河里冰能过人,承重拉平板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小时候经常一群孩子在冰上玩耍奔跑。抱起十几斤重的石头,用力砸冰都砸不烂。
冬天冷有的大人都不愿起,赖在被窝里,觉得反正也没什么事。早吃晚吃都一样。
要么男人自己不起,却摧女人起来做饭。
说他饿了,孩子们也会饿的。
每年冬天母亲都是早早起来,开始忙碌,做早饭,做家务。
父亲冬天没事总是起的很晚,晚上睡的又早。有时早饭晚饭都是母亲端给父亲吃的。
母亲一生都是在辛苦忙碌,对家对孩子无私付出,从无怨言。
有时候觉得妻子很象母亲,只是妻子爱啰嗦了。
母亲从来不会没完没了的,咋呼吵嚷个不休。
都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一点妻子还是很骄傲,有母亲优点的。
母亲对父亲爱喝酒一事,就是一直不能接受。
喝酒伤身体,父亲是知道的。父亲却戒不了酒,也不愿戒。对父亲来说,喝酒比命还重要。
那次有人捎信说,父亲在市场喝醉酒了。
母亲很生气,父亲卖粮食又买酒喝,家里多下都用钱。
母亲生气说,谁都不去管父亲,让他自己醉死拉倒。
话虽说了,母亲还是和我一起,把父亲拉回了家。母亲被父亲酒醉吵嚷的,也爱喋喋不休了,伤心的说,以后不要把自己和父亲葬一起。
老一辈父母,生气说是说,可日子还是要过。还是一样为家没日没夜操劳。
母亲做好热气腾腾的饭菜,就会挨个叫我们起来吃饭,吃完饭出去玩,或再回被窝。
我们姐弟怕冷不愿出被窝,母亲会一遍遍的叫我们起来吃饭,饭凉了,不给热。
母亲那会会说,天也不冷,你们看外边多大太阳啊,暖和的很。
母亲非常疼爱我们姐弟。疼我们再多都还嫌不够,怎么可能不管我们吃的冷暖呢?
冬天还没放寒假时,大姐不得早起,大姐上中学,有早自习。
后来是二姐上中学,也是一样的。到我上中学时还是一样的。
我有母亲的性格习惯,不喜欢睡懒觉。
母亲起来忙时,有时我也起来,陪母亲一起做些事。
母亲就会说,这么冷又不上课你起这么早干什么?快回床睡觉去。
母亲批评了,也不知说些什么,那会就是想和母亲在一起,陪着母亲。
那会是上学时,是不得不早起。那会的学生是比较怕老师的,去晚了,要被批评挨罚的。
放了寒假,小孩子找到理由不起。有的父母由着孩子,啥时候饿了自起。
母亲在忙事时,听到我们起来了,就会早已准备好热热暖暖的洗脸水,忙着热饭菜。
我们爱吃母亲做的饭菜。记忆中母亲做的饭菜,满满亲情味道。
那会的菜,都是自己种的农家菜,萝卜白菜,大葱,辣椒茄子。
记忆中的茄子却是很少见的。吃最多的就是萝卜白菜,和母亲自己泡的豆芽菜。
母亲会摊煎饼,从老家搬来时,没忘带着那大圆的煎饼鏊子。
那会也和山东,还有东北人一样,爱吃煎饼。煎饼卷大葱蘸辣酱,吃着特别带劲。
那会吃的全是农家平常菜。母亲会把萝卜菜炖的不一样的香,特别的有口味有食欲。
大哥二哥最爱吃,母亲做的煎饼卷萝卜炖菜了。
二哥饭量惊人,母亲和大姐做煎饼,都赶不上他吃的。
大姐就说我,你看你哥,多会吃,会吃才有好身体,长大个子。
大姐说的确实,二哥长的健壮高大,我却是武大郎小矮个。
三姨从新疆来我们家小住时,也说二哥饭量真的够大的。
有段时间经常去邻居家玩,邻居家是做红纸的。去就是在那玩,看邻居阿叔书法练字。那会觉得邻居阿叔字写的特别棒。
在那玩,会看一些女生工作做红纸,也顺手帮一女生点数。
这事不知怎么被哪邻居,说给大姐听,大姐说给母亲听。
大姐和我说:“你自己个本来就不高,怎么还想找个个又不高的女朋友呢?我说弟弟,你可不能和她愿意,她们家没男孩不说,还都是小矮个。和她结婚以后小孩也都长不高。我弟长的又俊,怎么也得找个差不多的弟媳妇吧。”
大姐说的一家人都笑起来。
我说姐,怎么可能,哪跟哪呀。
母亲一个人时和我说,那闺女也不错呀,挺能干的。
母亲对那女生倒没什么。老辈农家父母都喜欢能干,会过日子的女孩,是很正常的。
有段时间,母亲看着差不多大的男生女生,都结婚有孩子了也着急了。
母亲就会和我说,别想那么多了,咱家就这条件,你什么时候,也给娘把女孩带回来一个。
我和娘说:“快了,娘这不是着急事,晚几天给带回一个,能干的,会过日子的,皮肤有些黑,不算多俊的女孩来家里。”
母亲高兴的不得了,见邻居就和邻居说。
有时候有些话,还真不能乱说,随口一说的话,有时候还真的就应了。
人生不好说的事太多。事情就是有那么巧。就有人介绍了,现在的老婆。
母亲对妻子很满意,常说妻子能干,会过日子,又会带孩子,母亲总是说妻子通情达理。
母亲看我们,吃煎饼卷萝卜炖菜,吃的那么香,特别的开心。
现在的人吃菜煲汤,全是吃的各种材料,不放各种佐料什么的,菜就没有什么味道,不愿吃。
我们小时候那个年代,除了大颗粒的盐,是没有味精鸡精这些材料的。
想不出母亲是怎么做的,我们一直都爱吃母亲做的菜。
母亲去后,父亲还和以前一样,一直不吃放味精做的菜。
父亲早已习惯了母亲做的菜口味。
母亲去后,父亲一直独居,自己做不放味精材料的菜。
小孩子们去爷爷那吃饭,都不爱吃,说爷爷做的菜,没啥味道。
如今母亲离开我们,都快三十年了,每次去父母坟上,都还是忍不住泪下。
只有回忆和母亲一起日子,温馨过去了。
每天母亲给我们做好饭,就要忙着喂猪喂羊,喂鸡鸭。
别的人家能听到猪羊饿的嗷嗷嗷叫,我家却听不到,母亲每天都是及时喂它们的。
冬天闲置的人,不是在一起晒太阳,就是东家西家,女人男人一起聊天,天南海北大说特侃。
母亲为人很热心,哪家需要什么帮忙做事,从来都是很热心的,忙里忙外不闲着。
冬天母亲不爱闲着,别人出去窜门晒太阳,母亲却是忙着做毛窝鞋。
母亲不爱凑热闹。
母亲可以说是心灵手巧,做什么一学就会。
母亲没念过一天学,可母亲算账什么,比一些上学念书的账都算的快。
母亲不知道怎么学的认识字,不仅认识一些字,还写的很好看。
母亲学会了写自己名字,写父亲名,写我们的名字。
做猫窝鞋本是父亲的祖传手艺。
后来父亲想起来做猫窝鞋去卖,换些生活用品。父亲做鞋时,母亲看了几次就学会了。
母亲做的猫窝鞋,比父亲做的还好。母亲做的鞋,不仅耐穿,而且好看。
父亲带上母亲做的猫窝鞋,在集上总是很好卖,卖的快。
母亲做的猫窝鞋,讲究秀气就是耐好看。父亲做的鞋就显粗糙丑陋了。
母亲说时,父亲还不高兴,说母亲懂什么,费那事,管它好看丑俊,只要暖和就行了。
后来父亲不得不承认,母亲做鞋的,真的创新好卖。
母亲做的猫窝鞋,不是单一式样颜色,分男人女人鞋,老年青年鞋,对小姑娘的鞋又有不同颜色花饰。
猫窝鞋是苏北农村一些地方,农村特有的一种鞋子。箐绳木底,芦苇花编织而成。
这种鞋做起来费时费力,不仅要有耐心,还要有一定的技巧,手劲力度。箐绳,芦苇花樱,走脚线厚薄均匀。
冬天雨雪天,穿着脚特别暖和。不怕雪化路上泥泞。
想起小时候问母亲,这鞋怎么叫猫窝呢?
母亲摸了下我的头笑着说:“你看鞋是不是能住下一只小猫啊?”
我当时觉着还真是,家里小猫,老是躲在毛窝鞋里睡懒觉。
一直没问母亲,是为了逗我讲的笑话,还是真叫猫窝?
生产队那会,母亲就被分在编织组,生产队编筐,编条笆,什么的。
母亲的手艺一直没有丢,大集体分产承包个人制以后,母亲还是有时编些筐蓝子去卖,家里用的筐,蓝子什么都是,母亲亲手编的。
母亲总是穿着干净收拾利落,一副齐耳短发。
母亲总是很温和慈祥的。
如今母亲已故快三十年了,突然有一天很遗憾,居然还不知道母亲的乳名叫什么。
每个人,不分男女,都会有乳名。
乳名是父母最常叫,最爱叫的。有的人就就喜欢有人叫他的乳名,这样亲切。
知道父亲的乳名,母亲的乳名好象有那么一点印象,却没有得到证实。
勤劳一生的母亲,去的太突然,很匆忙,以致什么话都没留一句。
以前小时,好象问过父亲母亲,那时父亲没说,母亲也没说母亲乳名叫什么。
再后来听父亲说,母亲好象叫大柳,或者柳娃。
也是一直没有得到父亲确定说法。再问母亲乳名时,父亲也是卧床不起了。
辛苦一辈子,不愿闲下来的母亲,在临去时,大清早,还是在忙着给一大家人做饭呢。
那会儿子才几个月,母亲知道,妻子带孩子不好做饭。每天早上都是早早做好饭,等我们来吃饭。
父亲卧床,一直到病去,到底也没问清,母亲的乳名。
想着母亲小时候是聪明可爱的,母亲长大后是美丽善良的。嫁给父亲是勤劳贤惠的。
母亲说过以前她们家是大户,家里不少地。
母亲总是爱赶着一大群鸭子鹅去村后大河里。
春夏秋冬阳光里,一个一蹦一跳一跳的小姑娘,拿着柳枝赶一群鹅,走在河边阳光里。
外爷老远叫着大柳,母亲脆脆甜甜的答应着。
想着母亲那么漂亮,母亲的爱情,是不是也有着不一样的少女羞涩浪漫呢。
所有这些也没听母亲说过。
母亲病重入院时,匆匆赶到医院。母亲已不能言语,只是那么看着我。
母亲的眼神让我揪心,真的是心如刀绞。
人一辈子最不能面对的就是亲人的生离死别。
看着亲人离去,却是无耐的挽留不住。
医生的话,母亲早已不在了,一点意识都没有了。医生让早做安排。
大学毕业时,母亲问我想做什么。我说要么做商人,要么做名作家大记者。
“母亲笑着说,娘支持你,你能行。”
时常想起母亲对我的鼓励支持,信心倍增,力量是无限的。
曾写过一首诗,说的就是母亲。
灰灰寒星落人间。
五十五年一瞬间。
但为儿女温保暖,
全把病疾泪笑宽。
在心里,总是觉得母亲本来是一个天上的仙女,为了父亲,为了家,而下凡到了人间来。
母亲一辈子吃了那么苦,受那么多罪,却没有好好享一天福。
母亲去时才五十五岁,一生辛劳,对家无怨无悔。
对母亲我们作子女的是惭愧的,母亲在时没能好孝顺,还惹她生气。母亲一辈子省吃俭用,一辈子都给了这个家,有病难受也舍不得花钱拿药,母亲的病,就是为了家,积劳成疾的。
我们对母亲,也只唯有祝愿,母亲在天堂仙境,过的安好,不再为我们操劳。
香雪风轻扬原创纪实文学作品
大李兴业三十一年
文:香雪风轻扬
图:香雪风轻扬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责任编辑:香雪风轻扬
审核:香雪风轻扬
主编:香雪风轻扬
2022年2月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