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21235/a064eb17c78eba09.png)
人人都想成为终身学习者,但是强大的终身学习者都有一个完整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他们都懂得如何收集知识,消化吸收知识,并且创造应用知识。我们把这个系统的流程分成输入—加工—输出3步。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里的所有知识称为知识体系,也就是你学习的所有知识相互连接形成的一个知识结构。
系统:知识骨架是关键
解决问题:不知道学什么
解决方案:用未来倒推现在,画出你的学习树
学习树的意义:明确学习目标与意义
知识体系的构建有两种常见的做法:
一种是到处插秧,无序进行;
一种是精耕细作,有序排布。
学习也一样,构建个人知识体系,首先要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从而圈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再有计划地周边拓展,有效地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习树的步骤:3步搭建学习树
第一步:画一级主干——素质、知识、能力、技能
素质:素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人的性格、心态和工作态度。
知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可以理解为概念类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可以理解为方法类、步骤类知识。
能力:知识经过刻意练习后的产物,比如演讲能力、写作能力。
技能:通过不断行动、操作获得的一套方法系统,比如PPT技能、Excel技能、思维导图技能。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1235/9d69f94a359ffbc4.png)
第二步:三大问题确定二级分支
明确了一级主干,即素质、知识、能力、技能四大方面后,开始画学习树的二级主干。这里通过写出以下3个问题的答案,来画学习树的第二级分支,建立学习树的雏形。
① 我希望自己保持怎样的心态?
② 我3年后想从事什么职业或者达到什么高度?
③ 要成为3年后理想中的自己,我需要获得哪些素质、知识、能力和技能?
第三步:利用“岗位描述学习萃取法”细化学习树,完善分支
岗位描述萃取法:一般企业的职位胜任力模型由企业的专家、资深人士确定,而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或者一名中基层的职场人士来说,往往对于自己要从事的岗位需要哪些知识技能是模糊不清的。这时,建议你利用招聘网站上已经发布的岗位招聘需求,来做学习内容萃取
学习树的好处: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构建系统
学习树除了可以让你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它的另一个好处是,当你明确了你的学习树的主题和方向的时候,所有的学习都可以优先围绕学习树来进行,而所有的输出也可以围绕学习树来进行。
学习树的应用:系统性地壮大自己的知识库
构建自己的学习树,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输入,系统地输出,自上而下地规划,自下而上地修葺,同时我们还可以随时调用以解决遇到的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1235/b4e42d1dc97a2ca1.png)
知识输入:因需选材让学习更高效
解决问题:不知道如何选择
解决方案:4个步骤,做好学习准备
明目标,让学习价值最大化
构建学习树的目的,是根据未来自己的画像圈定自己的学习内容,从整个学习系统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但是在学习的具体环节,我们依然要确定具体的目标来提高自己对知识的吸收效率。只有确定具体的目标后,我们所有的学习行为与动作才是聚焦的。
两个把目的量化的工具
SMART法则和OKR工作法
SMART的具体释意为
Specific——具体的
Measurable——可度量的
Attainable——可实现的
Relevant——(和其他目标)有相关性的
Time-bound——有时限的。
OKR工作法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是一套明确目标、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发明。目标是设定一个确定的时间段内要达成的任务(通常是一个季度)。关键成果是由量化指标形式呈现的,用来衡量在这段时间结束时是否达到目标。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1235/6a5568e7458256d6.png)
知识加工:在脑中构建知识结构
解决问题:学过的知识记不住
解决方案:通过逻辑结构可视化呈现帮助知识深度加工
明原理,大脑的记忆系统
记忆系统:根据信息输入经过的时间间隔和编码方式,可以分为3类记忆系统,即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指感官获得的1秒以内的信息,若不加注意和处理,很快就会消失。
短时记忆: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信息的保持时间为10~20秒。
长时记忆: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其来源于短时记忆加以复述,或者印象深刻致使一次形成。
寻结构,发现知识森林中的那条路
知识也一样,如果我们把消化系统比作知识的内化加工系统,那么高效的知识体系,不仅仅在于输入什么知识,还在于你怎么消化这些知识,做到输入与输出的均衡。
如何理解知识结构?如果你在森林中迷路了,我与其直接告诉你一个方向,不如告诉你如何根据自然现象去辨别东南西北,根据环境找到走出森林的路。
如何做到像作者一样,让所有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网络系统呢?一是复原,二是构建新网络。复原。为什么是复原而不是还原呢?还原,是复习、重听的场景;复原,是通过陌学(第一次学习)去推测知识原来的网状系统的场景。
构建新网络。构建新网络系统的方法就是完全不需要在乎这个知识点在作者的脑海里是怎样的网状联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1235/08580bc2ac7296ad.png)
知识输出:骨架式输出让输出更高效
解决问题:不会做知识输出
解决方案:先做骨架式的输出,再做贴肉式的输出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日本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4个过程,叫作SECI模型
群化(Socialization):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外化(Externalization):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融合(Combination):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
内化(Internalization):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
个人如何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换呢?
群化:模仿实践,从中收获一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外化:沉淀并输出自己的经验总结,以及挖掘显性知识背后的逻辑,把隐藏的逻辑结构可视化地表达出来。
融合:将已知的知识相互融合,形成更庞大的知识体系,比如在进行主题阅读的时候,将几本书中相关联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
内化:将学习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画图学习,把知识结构显性形象化表达
常见的3种输出方式
摘抄式输出:看到一些有共鸣、有触动的知识,直接在电子书上画线或者是摘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骨架式输出:挖掘作者没有表达出来的写作逻辑和结构,把它们找出来形成可视化逻辑结构的笔记。
写作式输出:基于对图书内容的了解,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学习的其他知识进行融合创造,呈现多个观点或者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呈现形式可以是写作、演讲、视频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