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的主角是三文鱼,也叫鲑鱼,提到鲑鱼,很快就想到一部由本木雅弘和广末凉子主演的日本电影,这电影曾获20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看过不止一遍。
《入殓师》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说本木雅弘饰演的男主小林大悟独自一个人站在桥上盯着水面,水里有一鱼在逆流而上不断尝试跳过障碍物,而小林大悟内心纠结于要不要做入殓师这份职业时,一位之前在澡堂见过的晨练大爷走过,停下来跟着他的目光看了一眼,然后跟他说了一段关于鲑鱼的故事。
张五常教授本文提及鲑鱼,跟电影里晨练大爷所说的内容相似,指明了鲑鱼这种生物天然的特性——不管它出生以后游去了哪里,它的自然死亡时刻将要来临之时,都一定要选择回到出生地。
“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热爱垂钓和养鱼的人,一定是知道鱼的特性的。
既知鱼性,这养鲑鱼的法子自然会被养鱼人所想到,果不其然,张教授查阅资料,发现已然有人捷足先登得想到并用过千里养鲑鱼的办法——在河流中培育鲑鱼,让其随河流进入海洋,成年后它会主动选择逆流而上回到出生地。
然而,困难的存在是有多少鱼能安全回来?
海洋中有捕鱼的、沿河而下也有捕鱼的,鲑鱼回家之路千难万险,阻力重重。
相对完美的培育场地是河流入海口,但想在这位置开展生产,现实的阻力难以逾越,张五常教授以事实为例清晰得指明了这一点。
人工养殖增加物产产量,降低获取成本,丰富的物产才得以大规模满足市场中人的需求,而如若不然,纯靠捕猎野生生长的,一则价高,二则野生的很容易被过度采撷。
这就涉及到清晰的私产界定,如若为生产付出代价,生产者自会积极主动保护自己的私产,让私产尽可能方便被生产出来,也绝不会竭泽而渔,过度消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