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智慧

作者: _云卿 | 来源:发表于2018-04-16 10:32 被阅读0次

    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水的解释和关于水的智慧可以说是推崇极高。

    水的智慧

    无论是“五行”说的出现,还是“中庸”思想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华夏民族治水实践和观念的反应。纵观古代中国哲学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治水活动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呈现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同时,水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许多特点是想通的。

    水的智慧体现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第一个,很多人都知道《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但是水的智慧这么大,又怎么只有老子这位先贤一人推崇呢,还有那就是《孙子》的“夫兵形象水”。

    首先关于老聃《老子》即《道德经》关于水的学说。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是“老子”的想法,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智慧。最理想的生存方式应该像水一样,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而甘于蓄居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之所,可见水很接近“道”了。

    “老子”老子想告诉后世也要像水一样,处身退让谦下,宅心寂默深沉,博施而不忘报,说话至诚不妄,为政亦不能露破绽,处事能够有条不絮,行动能够掌握时机。若能学到水的“不争”,便能无所怨尤。

    再者关于孙武《孙子》的《孙子兵法》中关于水的学说。

    水的智慧

    “夫兵形象水”

    孙子认为最理想的作战方式应该像水一样,视容器的不同而改变形状。只要具有这种灵活变换的伸缩性,那么在逃避对方攻击的同时,另一方面更能积极地积累自己的力量。就像水一样,虽然它具有往低处流的倾向,然而当它形成一股漩涡或急流时,再大的岩石,再粗的树干也都能轻易地冲走。

    也就是说在对方战力充沛之时要尽量避免与之正面交锋,但当对方战力薄弱时却要把握时机,大举进攻。的确,这样的战争绝对是胜多负少。

    在圆滑,柔软的另一面潜伏着惊人的能力——这是 孙子最理想的作战方式。

    孙子也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谁自高处往低处流,同样的道理,战争也必须是敌人的实力而采取行动,以免做不必要的牺牲。

    若我们将中国古代哲学放在一起看。不管是老子的“天下莫弱于水,而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或是孙子的“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其实都是看事物的阴阳两面,正所谓“反者道之动”。古圣先贤想告诉我们一个杰出的指挥官绝不滥用武力,善于作战的人绝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的人不用和敌人交锋,善于用人的则对人虚怀若谷。这便是所谓的“不争之德”“不战而胜”。不需要强出头,也不需要与人相争,如此一来就不知不觉处于对方之上风。

    水的智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水的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ms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