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针系列】田园综合体与“逆城市化”的前世今生

【一针系列】田园综合体与“逆城市化”的前世今生

作者: 光韵田园社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16:25 被阅读0次

欢迎关注光合作用智库,获取更多“农文旅融合”专业数据咨询、专项研究报告、深度案例剖析。欢迎转载本文,如需转载,敬请联系我们。


● 光合作用产业研究中心原创报告《一针系列》

● 作者:主任研究员 林杰

● 阅读全文大约需要10分钟,敬请安排合适时间阅读

据北京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人士,希望能过上周一到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在东南沿海为数不少的城里人相中了那些无人居住的无名海岛,盘算着怎样在那里投资,重新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

——经过近30年快速城市化发展的中国,无论是城市功能结构、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还是城市居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都到了必须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行生态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这些功能的分解就是“逆城市化”。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在其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系统阐述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念(这可算是逆城市化的思想起源),试图将城市的现代繁华和乡村的自然淳朴相结合——即建立一种城乡结合体。

按照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的阐释,田园城市的具体含义为:为人们的健康、生活以及产业发展而设计的新型城镇。

田园城市的四周围绕有永久农业地带,城镇的土地设有专门成立的管理委员会,居住者则是该城镇土地的所有者,也是该委员会的管理人。

“田园城市”用地图解

他所设想的田园城市由城镇和乡村两部分组成,城镇四周被农业用地围绕。田园城镇占地为6000英亩(约合2430公顷),城镇处于中间,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为5000英亩,不仅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而且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设施等。作为城市的绿带,四周的农业用地应永久保留,不得改作他用。

不仅如此,这位霍华德先生还对城镇人口做出了自己的界定,他认为在这6000英亩的城镇中,理想人口为32000人,城镇30000人,乡间居住2000人(这个人口基数跟当下倡导的特色小镇规模相似!)。霍华德还设想将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相互之间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联系,称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体系对城乡关系、城镇结构、城镇规模、城镇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提出了系统且具有独创性的见解,虽然霍华德的理论在美国城镇化变迁的过程中,由于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导致部分城市空心化以及郊区别墅蔓延化,但是作为力求解决愈演愈烈的“大城市病”,迎合人们对乡土田园生活梦想的现实追求,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正在实践探索的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思想指导以及经验教训参照的实践意义!

“逆城市化”的发展成因

  • 真正意义上的“逆城市化”是在1970年以后在发达国家发生的。其主要特征是大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减少,人口和其他资源的流向开始转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小城镇。这种现象在7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并被命名为“逆城市化”,然后延伸到欧洲的发达国家。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逆城市化”不意味着国家城市化水平的下降,它只导致城市发展新的区域再分配,它是人们对居住环境偏好变化、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生产地理格局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事实上,“逆城市化”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传播的地理广度。


  •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发展水平与“逆城市化”发展趋势呈正比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到一个特定阶段的一个自我修复机制。更为重要的是,“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直接给符合落地条件的近郊村镇带来了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融合能量,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和乡村为中心城市提供了自我优化、自我修复的广阔空间和创新平台,不仅有效促进了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化,而且还能精准的实现中心城市产业优势的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由此形成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乡村彼此之间产业呼应、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空间布局,搭成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强对流(双向对流)正比关系。

事实上,“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与当下中国“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的蓬勃兴起,是一种必然的发展因果关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以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从本质上就是与“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相融相合。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化理解

这里所指的“综合体”绝对不能顾名思义(就词义,很容易联想到城市综合体的高楼大厦或者是规划项目的集中堆砌),而是要从“形而上”的维度,是指站在项目区域所在地整体发展研究高度,综合规划、体系化运营的全新理解。

“田园”这个词则是直观表达了项目所在地社区“原住民”对乡土的那一份深情、外来“新住民”与“游客”对乡村之美、对乡土文化的自然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为了能够清晰表达“田园综合体”概念的分层次理解,就让我们从三个概念属性进行分别描述:顶层设计的战略定位属性、体系化建设的实施路径属性、乡土文化孕育的创新属性。

1“田园综合体”的“顶层设计”战略定位属性

首先,它一定是以项目所在地整体区域“产、城、人、文”的深层次剖析作为项目战略定位的前期综合研究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并凝聚“田园综合体”项目的核心差异点(例:区域性产业背景分析研究、区域性文化基因分析研究、区域产业环境模块化发展适配性研究、区域相关核心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区域全域旅游实现可行性研究等等);其次,必须从“田园综合体”项目的“综合性”来全面融合并创新相关在地资源要素(它一定需要将城市的优势元素与乡村的特色元素进行融合再创造,它也一定是“农业+文旅+社区”的综合发展模式,它当然也一定要采取“创新、开放、分享”的平台式发展机制);再次,“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一定是基于“人”这个最根本的核心要素,也就是“原住民、新住民、游客”这三类人所对应的不同需求功能,在整个项目场景体验设计中的战略依存关系、战略连接关系以及战略发展关系。

2“田园综合体”体系化建设实施路径属性

事实上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田园综合体”中这个“体”的理解,这个“体”绝对不是项目简单拼盘堆砌的这个“体”,而是“体系”(可能用英文描述更为准确“system”),也就是说“田园综合体”在顶层设计战略定位完成后,一定需要有阶段性目标清晰、具体实施路径清晰、相对应时间节点清晰的可实现途径。其中有三个关键要素在这里需要被强调:第一个是现代农业生产端的信息化基础工程,对于农业生产环节中的各项生产要素指标的数据化转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工程;第二个是运营管理端的精益化工程,这是一个需要从组织结构端、运营管理端的流程化、实施操作端的便捷化综合考虑的系统性工程;第三个是牵涉到“田园综合体”的文旅功能,也是保障项目收益效率的一项有效工程---“游前、游中、游后”的会员大数据管理系统工程(不仅能够保障“田园综合体”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控性把握,而且能够对文旅伴手礼销售带来积极的推进作用)。

3“田园综合体”乡土文化孕育的创新属性

基于“乡村文化属性”这个话题,就不可能避开当下中国乡土文化边缘化的残酷现实(目前的乡村被大量的无脑化娱乐在无情的侵蚀!)。“田园综合体”如果不把乡土文化的挖掘与复兴作为一个落地实践发展中的系统工程来抓,那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灵魂;另外想要表达的是,“乡土文化”的复兴绝对不是照搬照抄的简单复古,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乡土文化中的优良基因与现代人文背景进行有机而又自然的融合及孕育,这也是我在此提出“乡土新型文化孕育”的意义所在!



当下国家大力提倡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战略,从实际的可行性落地意义上来说,“田园综合体”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但是笔者看了很多的相关文章,也与很多愿意投身城乡融合项目的投资人沟通,发现大部分的焦点都是集中在如何申报“田园综合体”项目,以便拿到更好的政策资源,亦或是直接了当地想知道到底如何能够迅速盈利,而缺乏从根本上去理解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初衷,以及对于落地实行“田园综合体”系统性的战略思维。

为此,笔者想以 “田园综合体系列探讨”的形式,从“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剖析、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与“乡土文化系统工程”的相辅相成、与农业科技的核心驱动、与区域特色产业的带动引领,到实际运作中如何进行品牌化打造、如何运用农资服务、农业电商打造全新渠道等等实战中涉及的各类话题,与诸位看官分享光合作用战略智库的各项研究及实践成果,同时也非常欢迎各路大神提出指正意见,让我们共同以自己的微薄力量推动“城乡融合”这个利国利民战略决策的有效发展。

【本文引用的数据内容全部来自相关政府和企业的公开信息;本文观点仅为笔者个人观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针系列】田园综合体与“逆城市化”的前世今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nu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