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所学校里,每个人都有很多身份也好,角色也罢。我也不例外。除了是一名一线教师以外,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身份是学部和学校的党务工作者。

在学校里,每一件教育上的事情都是党建的事情。的确,我们现在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再翻译一下就是,尊重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把孩子们培养好。
要实现这些宏伟的目标,不外乎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为谁培养人?第二,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三,如何培养人?

第一个问题,从国家到个人,从集体人文主义到个人人文主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不做赘述。
第三个问题,貌似是我工作以来自己和身边的人一直在苦苦探寻的问题,各路大神纷纷各显神通,各种方法不断推陈出新。
似乎,忽略了第二个问题,那么到底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全国的教育改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一致被认可的回答。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同传统教育模式下不一样的人。
好玩、有趣是起点。形式上的变革和创新很容易,无非是新瓶装老酒,短时间内,见效快,收益高。在华丽的外衣下,让课堂变得有趣、好玩并不难,这一步也可以很重要,在学习之初培养起兴趣,等于让学习有了加速度,事半功倍。
光好玩可不够,就数学而言,再伟大的数学家也需要不断反复练习,只不过一旦掌握了方法,养成了习惯,练习也可以变成一种兴趣爱好。

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提到,在21世纪,我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清晰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学校现在该教的就是“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创意(creativity)。
学校不应该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想跟上2050年的世界,人类不只需要发明新的想法和产品,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对于一个人来说,一辈子以某个专业为生几乎不可能,你可能每5年就得换一次行业。因为大量闻所未闻的新工种会持续涌现。工作的定义正在扩大,教育的内容也在改变。现在的学校教育教给孩子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既有技能,而科技的发展可能让这些东西很快过时。
过去,听大人的话会是安全的选项,但今天他们告诉你的很可能是过时的偏见。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教给孩子的是拥抱未知的能力,而不是信息和技能。

当下学到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进行学习,如何拥抱未知。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通过学习,掌握某种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将知识和能力迁移至此。在此基础上,对于高年级孩子来说,面对未知,应该知道如何收集信息、提取信息、找到方法、总结规律。
一言以蔽之,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正直、乐观、善于思考、终身学习,拥有拥抱未知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