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敦化学堂问题探讨(2019年6月)

敦化学堂问题探讨(2019年6月)

作者: 荷荷花 | 来源:发表于2019-07-10 10:55 被阅读0次

    曾参的父親後面成為72賢,,而且在先進篇的最後一章,竟是了解孔子心意的大賢。但他卻是一棒打昏曾子的粗鲁之人,你們說怎麼回事?

    和和:

    唐老师好,各位老师学长好。学生试着把今晚学长们讨论的问题答案汇总一下,请学长们补充,请老师指导。

            曾参的父親後面成為72賢,而且在先進篇的最後一章,竟是了解孔子心意的大賢。但他卻是一棒打昏曾子的粗鲁之人,怎麼回事?

            确实匪夷所思。

            先进篇记载,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曾晳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很难想象这样儒雅而且说出的志向得到孔子赞赏的曾点竟然曾经因为儿子不小心锄掉了菜苗就拿大棒把儿子打昏过去。

            另外曾点杀猪教子的故事也很有名。

            曾晳是孔子第一批的弟子,后来曾子也成为孔子的学生。

          大家都知道曾子资质鲁钝,从曾点棒打儿子的故事推断这父子俩资质都有一个鲁字。曾晳如果没学习和乡下农民无异,农村粗野乡人教育孩子动不动就抡大棒倒是不稀奇。

          但结局是父子俩都成为孔门72贤的人物。这应该就是教育的力量,是学过和没学的差别。唯有学习,能够提升见地、扩大心量、改变气质、改变命运。

            孔子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曾晳曾子子路等学生因此有机会得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命运因此翻转。不由想起老师说的跟对明师学习,从而改变命运是最好的投资理财。

            以上。请老师批评指导。

    和和:

    另外,也有学长认为曾晳对孩子要求是严格了一些,锄错了菜苗事虽小,但是说明孩子做事不用心,而且在农村,能否把农活做好,关系到温饱问题以及对土地资源的珍惜和利用,是很重要的,曾晳一时情急就出手打了曾子,这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当然,相信通过跟随孔子耳濡目染地学习,曾晳以后不会那么容易就暴怒冲动了。不过曾子后来的成就那么大,也许正是得益于父亲曾经的严教。总之教不严父之过,在严教的同时讲究方法就更完美了。而作为孩子则要学会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感恩父母严格教育的同时要学会自我保护,让父母不留遗憾

    和和:

    鄉下人的鲁,是都市很難以想像的 ,可是鄉下人的純樸,会得到贵人的疼愛並给很多的机会,又是都市人不会知的。

    家岳母在東勢鄉下有办一個道場,她培養一些學生,之後到台北市發生一些奇妙的遭遇,有到學校去讀書的時候,被學校的老師相中並刻意栽培,且用上全部的人脈給予他增上。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的相見,會很驚嘆他們的改變。

    和和:

    曾經在鄉下推廣正法時,有一位父親是很孝順的人,但是兇起來打孩子,會把他抓到厕所毒打,但是遇到正法後,非常發心,一家人又脫胎換骨成為和合的家庭,這種改變也都讓我歎为观止, 現在父親又住在兒子家,得到很好的照顧 ,一家人學佛學儒三代同堂 ,孩子也不需要什麼心理谘商, 使我想起曾子跟他的爸爸曾點。

    和和:

    我從小也在眷村跟警察新村裡面長大,看到 外省人跟本身人結婚文化的差異很大 ,家庭吵鬧,先生打太太, 父母親狠揍孩子,村裡面出了一些太保流氓,我其實在一個很缺憾的環境裡面成長的。但後來學習到正法的時候,這些現象都沒有成為我心裡的負擔,這也是很奇怪的。

    和和:

    我相信孔子的座下一定有一些很低劣環境出來的,又鲁又鈍或很刚強的人, 典範與正法可以彌平他們的傷痕或者是讓他的個性反而成為他的增上。

    和和:

    我人生的旅途裡遇到很多不平的事情,在公家機關也遇到一些匪夷所思的狀況, 但奇怪的是也都沒有傷害我, 也沒有憤世嫉俗, 也沒有借酒消愁 ,這都要非常感激 雪公老師這樣聖者的典範以及他所說的教法。 這是我真正的遭遇,所以讀这些典籍,我不會有外面所說的矛盾的感覺。

    和和:

    不過對經学作探討,如何在言語的矛盾中,找到一以貫之的精神這是很重要的。

    和和:

    2、澹台滅明容貌很醜陋,孔子不肯教他,以貌取人的孔子,我們也可以用邏輯來論斷,他也不是聖人不是嗎?

    和和:

    学生试说说对于孔子一开始不怎么乐意教澹台灭明事件的看法:圣人不是一蹴而就的。孔子给我们示范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也是由凡入圣,坚定目标,通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学习、修持、改过,才最终成就的。实际上是累劫的修学成就了圣人。在没有成就前,难免还有小过,只是能时时反省改过。再说孔子开始不教,后来还是教了的,而且又怎知孔子不是对澹台的境教或者是借此示现、警示世人勿以貌取人呢。

    和和:

    老师好,学生说一说浅陋的看法

    孔子自称“有教无类”,却被世人以为对澹台灭明是以貌取人,学生以为是误读。

    子游为武城宰时,称得澹台灭明者,是因其“行不由径”,所誉“必有所试”,孔子对此人应也有所了然。澹台灭明“状貌甚恶”,对长相难堪者,世人常会简单联想,从其外表或就以为无德才、非君子,不知从内涵识人。孔子定知世人有此认知偏误,有意要去纠偏。但若直接说澹台灭明乃“德能之君子”,恐人不信。于是故意冷落(或许也借机考验澹台),而澹台不为所动,继续求知讲学,最终从教者三百多人,影响甚大。这样的结果,不就直接证明孔子断语之误吗?且这是最好的警示,从一个世人以为的圣人“失误”中,知道切不可以貌取人。

    而《韩非子》载道:“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此处将“失之子羽”与“失之宰予”并列,而“失之宰予”,我们已知是宰予屈己明道,“失之子羽”,何尝不是圣人的屈己明道呢?

    和和:

    老师百忙中还惦记着要指导我们,真是感恩不尽!

    学生试着回答,失之宰我与失之子羽的解释。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不好意思,这是《孔子家语》所载。学生今天查的是《韩非子》所载,故引)。

    失之宰我,依字面意是,孔子因宰我能言善道,就认为他是个优秀人才,但后来看他白日睡觉等一些行为,即觉其有颓废之气,所以自省不能因他人言语就轻易判断他是何种人。

    失之子羽,指的是孔子见到澹台灭明时,觉其相貌太丑,定是材薄之人,结果误判。后来,子羽到南方讲学,可谓名遍诸侯。

    不同处:孔子对宰我的再认知,通过自己观察所得,好印象变成了坏印象;而对子羽的再认知,是通过听闻所得,坏印象变成了好印象。

    学生想得似乎太简单了请老师批评指正

    和和:

    老师好!学生也来说说对于“失之宰予”和“失之子羽”的理解,请师长们批评指正。

    一、学生们目前讨论的基础都是澹台灭明容貌丑陋、孔子曾经不肯教他,在这个基础上来谈几种可能:

    1.圣人在未达至圣前,在入世之中还会有过失、有习气,但入世的君子是日日寡过的。

    2.孔子是在以此行密教或者是教学时机不对故先不教,这两者都是一种特别的教学。

    3.孔子是在屈己明道,为的是告诫世人不可以以貌取人。

    二、学生以为,孔子因为澹台灭明容貌丑陋而不肯教本身未必是事实。史料中的记载本就自相矛盾:

    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澹台貌丑,孔子以为其材薄不愿意教,后来澹台弟子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听说后感叹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宰予”。结合《论语》来看,这里会有矛盾。《论语》记载,孔子问当武城宰的弟子子游,有没发现好的人才,子游说有个叫澹台的为人很正直。这里有两个矛盾,一个是子游是孔子的末期弟子,当武城宰在孔子晚年回鲁后,结合此章,可知孔子是在在回鲁国后,且在武城之行后才认识地方小公务员的澹台并成为师生,而孔子回鲁到孔子去世只有5年时间,不可能在孔子还在世时澹台就已经有300名弟子跟随且名闻诸侯;另外,子游是孔子很赞许的弟子,他识人的眼力孔子是肯定的,已经知道澹台是块质地很好的材料却仍然看走眼,说不过去。

    2.《孔子家语》和《韩非子》关于澹台容貌的记载,与史记截然相反,说澹台容貌堂堂,孔子以为其有君子之容,长久相处后却发现澹台的内涵不称其貌,而后有了“失之宰予”和“失之子羽”的言论。

    关于澹台容貌堂堂而德学不足,以《论语》和更多的史料相佐,从逻辑角度分析,澹台貌丑而德学好的可能性更大。

    三、所以,如果孔子真的说过“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宰予"的话。学生觉得,这里头更可能是个条件句,是个假设。如果我只凭言语来看人、取人,就会失去宰我这个人才;如果我只凭容貌来取人,就会错失子羽(澹台)这个人才。实际上孔子并没有“失人”。这点也可以从结果看出来。孔子因材施教,宰我成为孔门十哲、澹台也位列七十二贤。

    四、特别说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孔子本身是重视言语的训练,但言语的训练是要帮助想清楚说清楚,而不是花言巧语,这点从“或问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以及“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谆谆告诫中都可见,怎么说孔子会被表面的巧言所蒙蔽能。宰我昼寝章,先儒和老师也带我们辨析过宰我很可能是在屈己来帮助老师教育师弟们。

    和和:

    感佩秋莲老师的严谨,末学厘清下昨日未待明辨即下笔之论。

    澹台灭明,日后南方讲学的成就应是后人所见,后人或以此更能明了孔子所言“以貌取人”之警示。

    《史记》或《韩非子》所载,若无逻辑辨析,确实会误读。但留此言论,不论是世人以为的真实,或是一个告诫时人的假设立场,能否以为,当时有弟子或无明眼之他人,都对宰予、子羽有认知偏误呢?

    学生又想到,孔子评子路弹瑟时,门人不敬。而后孔子称“由也升堂矣”。是否孔子的失之宰予、失之子羽,亦类似这样的一种告知呢?

    和和:

    1、隨喜秋蓮與海燕善友所說,但我們先假設問題,第一個就是孔子先以语言相信宰我在前面,後面發覺要聽其言而觀其行, 或者说宰我屈己明道,或者孔子用这种示现,說必須要這樣观,这都沒有什麼不好, 也不妨礙宰我是成為賢者,也不妨礙孔子成為聖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敦化学堂问题探讨(2019年6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pc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