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从三岁就开始读书识字,我读的第一本书已经不记得是什么书了,但是我家小孩今年刚上幼儿园,也是从三岁开始读书识字,开学过去2个多星期了,从哭闹到不想上学,到喜欢上上学,到现在周末带她出去玩的时候,看见墙上的字,就开始和我说:“妈妈,我认识那个字”,虽然只认识“小” “上” “见” 这三个字,可以看出小孩对知识的渴望与兴奋。近些年因为国学热而兴起各个国学培训班,所以国学教育都是从娃娃抓起,现在的幼儿园都教小朋友们读国学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一些国学教材。
今年已经过了一大半了,你今年买的书看完了吗?更甚至去年买的书看完了吗?虽然现在人们基本都会买或者看一些文学类的书和畅销类的书,因为这些书多事轻松愉悦的。很少有人专研古书如《易》《诗》《书》《左传》《礼记》《论语》《荀子》《老子》《孟子》《庄子》等数种;对国外的古书而言,有《圣经》《古兰经》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金克木的这本《书读完了》都是围绕上面这些古书做大量的分析和解析。
今天看完金克木的这本《书读完了》,真是涨了大大的见识,收录了大量的古文文章和对古文的分析和见解。以前会觉得这些孔孟之道的书有些枯燥、晦涩、难懂,但是今天看完金克木老先生的《书读完了》里面对古书的分析,竟然没有了之前的枯燥的想法,也想一探究竟。
前段时间李雨桐事件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李和薛在网上互相撕的时候看到网上有个有趣的说法,女孩子还要多读书啊,以后撕起来有理有据的。从书本上说,道、理两字可以概括两三千年的文化思想,不但老子开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而且孔子也是开口“天下有道”,“天下无道”,闭口“道之不行也”,“大道之行也”,以至于“大学之道”,“生财有大道”。南齐刘勰作《文心雕龙》,开篇是《原道》。唐朝韩愈作《原道》,建立了“道统”。宋朝的哲学称为“道学”,又称为“理学”,讲“万事万物莫不有理”。于是“道” “理”并称,称为“道理”。
在《古书试新读》这篇中,金克木老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老子《道德经》的开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句,道和名并列)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二对句,推进一边,由名延伸,有和无并列。另有一对是始和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第三对句,再由无延伸,又成一对,妙和缴并列,这是由前面两对演绎出来的,重复第一对常字。)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又标出一对,同和异并列,指出所异的是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同生玄,玄又生妙。妙非一,是众。天地万物之妙由玄之又玄入门。)
前面六句是三对,三对中的后二句以“故” 字连接前面。末三句是单行推进线,全章是两扇门,每门自有顺序安排,很严密。这一章中,主要的词有对偶。道、名、无、有、始、母、妙、缴、同、异。句子也不离对偶。对偶又归于一,由玄至妙。
金克木老先生还给我们说了书的阅读,书的阅读是可以分层次的,在这本《书读完了》中金克木老先生给的建议是:一是把文言文当白话文读;二是可以跳着读,古书哪里能处处懂;三是拣软性的读,不要先啃硬骨头;四是自己去解说,边读边解,别去找标准答案,那是不存在的。读书不是应考,读书“为己,而为人乎哉?”深浅只能由自己,别人是帮不了忙的。喜欢读书的人,不一定出于功利目的,多读书、长学问至少可以开阔眼界,愉悦自身。
读完这本金克木的《书读完了》真是受益匪浅,这本书不能读完就算了,而且要时时翻阅才能深刻理解书中的文章。也可以看了某篇古文后,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看看金克木老先生对古文的见解。在这本书中金克木老先生不仅分析古文的文字,还有对古文的独特见解,因为金克木老先生告诉我们一个人看书是孤独的,要把这种孤独转化出来,所以金克木老先生甚至和书对话、和作者对话,或者自问自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