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儒释道之宇宙观和修行)

读书笔记(儒释道之宇宙观和修行)

作者: 子非鱼c | 来源:发表于2020-11-24 22:24 被阅读0次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我们受事物本身的影响没有受人们对事物看法的影响大。我们常说的“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 说的就是这样的影响,哲学家的哲学理论也是这样的影响。

    一、宇宙观

    先秦之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是儒道两家。汉代后随佛教的传入,佛学给了我们在哲学上的又一个选择。佛教也对继承和发扬先秦传统文化和哲学带来了显著影响。一是促进了儒家哲学宇宙起源论的发展,二是推动了以道家哲学为教义的道教的产生。

    儒家在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绝非偶然,根子上说儒家开始的人都是传授古代典籍的教师,他们有着专业的知识,所以儒家能成功地将渊博的知识和精深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儒家的哲学。

    儒家的宇宙发生论,就象上面所述,是受佛学的促进和道家的影响而形成。先秦的儒家更多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伦理道德,这个可从孔子《论语》等著作中看到,他们对形上学鬼神的态度总是敬而远之,比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到了汉代及以后的隋唐,经董仲舒等人的努力,儒学虽成为国家官方学说,儒家经典也成了“教课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佛教的传入和道家的复兴,人们对生死问题和人从哪里来又到哪去等形上学问题的兴趣和需求,都迫使儒家必须对先秦自身的哲学进行升级。沉寂几世纪后,在新儒家的努力下,一是挖掘和发挥了儒家本身,二是借鉴吸收了道家佛家的一些观点。其中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对新儒家的宇宙观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他们后来的继承者最后被称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新儒家两派把儒家形上学的宇宙发生论推到了比肩道、佛宇宙论的新巅峰。

    就其儒家宇宙论本身而言,新儒家将原本只是占卜问卦的儒家经典《易经》《易传》等结合别家理论做了充分发挥,最后形成了唯心与唯物对立的两派,唯物的程朱派强调“天即理”,即一切事物依据于理、依照于气;唯心的陆王派则强调“心即理”,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精神的整体,世界只是心的感知。

    道家哲学比较有趣的现象是,似乎是一发生就达到了巅峰,虽然后来郭象等对道家理论也进行了发挥,但正象那句:“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一样不离庄子左右。先秦道家老庄的理论可以说己达到了极至,后来受外来佛教的影响,奉老庄哲学为理论基础的道教却走到了道家哲学的对立面。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无心而为,自然而生、自然而行,道教却逆自然而为,特别是通过外在的练丹、服药来延长自然状态。这也许是道教虽有道家超级理论加持,却没有佛教那么普及的原因吧。

    道家的宇宙观在老子《道理经》中的描述是诗意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段话译成白话就是:有一种物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音、浑然一体,早在开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独一无二,无双无对,遵循着自己的法则而永远不会改变,循环往复地运行永远不会停止,它可以作为世间万物乃至天地来源的根本。我不能准确地描述出它的本来面目,只能用道来笼统地称呼它,勉强把它形容为“大”。“大”是指不停地运转、变幻,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又返回事物的根本。正因为道是如此无穷无尽,所以说道很大,从而遵循于道的天、地、人都很大。宇宙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法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佛教是外来的文化,在传入的过程中与本土的道家哲学进行了综合,形成了中国的佛学。佛学的根本,也即佛学哲学的宇宙发生论就四个字“缘起性空”,其它所有对佛法的论述,都是对这四个字做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说明或释义。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非凭空而有,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所谓"性空",就是说: 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 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上述这段是在网上搜到的对“缘起性空”最经典的释义。对比“性空”,有相的“缘起”很好理解,“缘起”很符合日常所感的经验和因果逻辑,而对不可经验的、只可思的“性空”理解确要困难的多,昨晚与人讨论,我似乎感悟到“性空”只能从果到因的反推才能较逻辑的说明,即:如果就某一具体事物来说,若它“性”不是空,就是说它己本有,而若本有怎能缘起?这似乎有理,但又觉有些诡辩……

    二、修行

    修行是一直想说的一个问题,因为日常看来那些仪式感很强的刻意而为的修的方式看起来却与真正的修行背道而驰、愈来愈远。

    对于修行无论是道的得道、佛的成佛和儒的成圣,都强调不修之修。不修之修就是将日常生活做为修行,或者说日常生活就是修行。

    这种日常生活当做修行,在儒家的入世性质哲学里很好理解。为了达到圣的与天地参,只需做平常普通的事,只需遵从他的良知而行。无论是无欲则静虚动直,还是以诚敬存子,最后都是依自然而生、自然而行,让“四端”充分的发挥本性。同样佛家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也是不必修行,因为修行就是有心作为,有心作为当然也能产生某些良好效果,但是不能长久,所以以无心做事,就是不造新业,自然的生活。至于道家,从道的观点看,道家强调无为,要得道成为至人,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就是“任我”。“任我”就是自由地发挥自然的才能,一个人若能真正的“任我”,也就己经能够懂得了“齐生死,一物我”的道,而达到与道合一的至人境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修行,道家、佛家作为哲学地生活与道教和佛教做为宗教的修行很是不同,当然就佛教道教而言,其出世的性质,也决定了其必须修行的修行方式以及成佛成仙后的与众不同。而就儒家、佛学和道家,一旦入圣、成佛或得道,也并不是有特别的事去做,仍然是在做平时平常的事,只是由于圣人有了高度的觉解,所做之事对他意义己经完全不同,他己经认识到他与宇宙同一,这种混沌同一的“不知之知”、“无得之得” 又完全不同于无知和无得,这种“不知”,是先经有知才达到无知的精神创造;这种“无得”也是先有得而后失而复得的感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儒释道之宇宙观和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pw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