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校、家庭都需要不偏不倚的人性化教育

学校、家庭都需要不偏不倚的人性化教育

作者: 谱情如歌 | 来源:发表于2019-01-26 11:42 被阅读0次

    最近的教育界很不太平,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弑母案、打师案频发,最近又有宁县8岁女童伤害案。大家在关注事件进展的同时,也对少年儿童惨绝人寰、泯灭人性的伤害手段感到惊诧,继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少了些什么,能让孩子毫无顾忌地对身边的人举起屠刀?我觉得,缺失的,恰恰是人性教育。孩子生而为人,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有人性的人。


    一位曾在“二战”期间的德国纳粹集中营中遭受过非人折磨的幸存者,战后辗转到美国,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 每当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新教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 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 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 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阿列克谢耶维奇《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


    可实际上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子的?

    孩子从一出生,逗孩子玩时:来!打爸爸一下。啪!孩子打了,呼啦一下全都笑了;陪孩子玩耍:看!小蜘蛛,小蚂蚁,踩死它!孩子跑过去踩了,呵!你真勇敢;孩子摔倒,磕碰了:马上冲过去扶起来,拍拍土,揉揉疼,跺跺地,踢踢桌脚,替孩子出气;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执了:打回来,抢回来,走,咱不理他。渐渐地,他们的爱心没有了,变得自私、冷酷无情。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全世界都要围着他转,包括地球。

    孩子渐渐长大,家长不注意言行,“争吵”、“辩解”、“粗话”、“口头禅”被孩子模仿得惟妙惟肖,消极、散漫、谎言开始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做事冲动、不计后果常伴孩子左右。教训孩子时:“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去扫马路、捡破烂、当服务员。”体力劳动变成了下贱的代名词,懒惰、不劳而获在孩子心中滋生。

    生气了,对孩子举手、抬脚之间就打。而且越打越怒,越打越不计后果,打着打着就不仅仅是为这一件错误而惩罚孩子。往住变成了“新帐老帐一起算”和发泄自己的压力和情绪,将“我辛苦养了你,你还这么不争气”,“我受了多少苦,你就应该怎么样”,“孩子不打不成才”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把对工作、生活的不满都表达在打孩子上。继而使孩子生出冷酷、自卑、扭曲、暴躁、反抗等心理,继而作用于自身的行为和发泄在别人身上,以偷窃、抢劫、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离家出走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个别还会以动刀、投毒、强奸、自杀来对抗父母和报复社会。

    再谈谈学校教育又是什么样子的?

    孩子一进校门,就是早读、早操、上课、午休、上课、放学,偶尔还有其他活动。在学校每一个环节都是有制度和要求的,归结起来就是三个字“快”、“静”、“齐”。就连上厕所都必须有秩序地去,不能拥挤、吵闹。整齐化一的队伍、步伐、课桌、学习用品、甚至是衣着,都被作为班级德育评比的内容,所有人都向这个方向努力地做着,不遗余力、不计后果、机械式地做着……孩子被管得死死的,唯一能说话的地方恐怕只有课堂了,可课堂上同样安静、整齐,老师歇斯底里地启发引导,学生却呆若木鸡。

    但是遇到偶尔有老师缺课,那么,问题来了,学生反了。孩子的本性在瞬间爆发,课桌被掀翻,财物被损毁,教室里上窜下跳、打架胡闹,把所有积压的情绪全都释放在这一段空隙之中,甚至是出现了侮辱、欺凌。那么此时此刻所释放出的本性还是本性吗?恐怕已经是野性了吧。这太恐怖了,一瞬天堂,霎时地狱,弄不好,出事了,相关的每一个人,都忙着擦屁股去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中国古代有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不论人性善、恶,都会顺着自己的本性行事,就是“道”,不断修正这个“道”,使人性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是所谓的“教”。“教”就是教育,而教育要做的,就是修正人性。

    因此,家庭的溺爱、放纵、粗暴和学校的死板、教条都是有违人性之“道”的,其“教”的本质要么放任自流、不加节制,要么矫枉过正、压抑本性,使孩子的人性朝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那么,这还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孩子杀人、自残,脱人裤子、捅人下体的行为早已脱离了人性,现行教育强烈呼吁每一个孩子成长的参与者,关注人性,关注孩子的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校、家庭都需要不偏不倚的人性化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qi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