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陶庵这个名号,配得上张岱的不羁与才气,配得上舟子喃喃语的痴,配得上碧绿温婉的西湖水。
想来这个痴字也是与红楼中的痴男痴女别无二致。
贾平凹的书已经是看了第二本了,第一本《秦腔》看得便是如痴如醉,里面的对子便足以让我读得酣畅流离了,短则几字,长达十几,对仗却异常的工整,不知林黛玉初读西厢是否也有类似感觉。第二本选了他更早一点的作品——《高老庄》,不到数日,也看了一大半。同样是以农村为题材,乡村语言让人倍感亲切。借助子路和西夏的视角,表现了高老庄村的喜怒哀乐。
字里行间还是读出了红楼梦的影子。“假作真时真亦假”,“尴尬人遇尴尬事”,“意难平”,等都是红楼梦中的句子。三周年罗列的菜谱也是红楼梦一惯有的写法——看去则相当的广博。书中也不乏有电影的镜头感,像是前一段有过的事情后一段会推前写,给人一种镜头切换的感觉。
曾听欧老师讲过,“小说家是对人性看的最透彻的”,这一句突然就点醒了我一直以来为什么很喜欢看小说,尤其是广为流传的经典小说,为什么有些小说电视剧总是觉得很差劲,理由就是能否很准确得表现出微妙却真实的人性。《秦腔》体现了,《高老庄》体现了,《白鹿原》体现了,《浮城》《欲说》体现了,《红楼梦》更是体现了。所以这些书总是耐人寻味,常常有一种看过并细想后便知写得如此贴切的秒感。
就像《高老庄》很多地方,为什么会调转话头,为什么前一秒说得好好的后一秒便变了脸色,为什么喜欢看热闹的村里人听闻南驴叔得了癌症便都没了滋味,为什么作者要添上这么一句看似不起眼的动作。这些细细想过,便豁然开朗,而后更加佩服作者之妙了。
这也是为什么再结束阅读时候,会那么不舍,仿佛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
一如《秦腔》中对仗工整的对联,《高老庄》这里有迷胡叔的词曲,有西夏研究的碑文,有子路收集来的方言,这些看似无关轻重的“文化背景”,但是这些额外的“装饰”不仅增添了趣味,比如方言我就在心中默念了许久,无疑也是故事暗暗的线索,就像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一样有着不可小觑的艺术点染和主题提示,同时让人如噙梅香,余香不绝。
文学总是相通的。这一周开始正式听欧丽娟老师的《唐诗新思路》,惊叹于老师的引经据典的博学的同时,也从对唐诗的学习中,逐渐学习和运用一些阅读、欣赏和思考的方法。像老师讲过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是何等的雅致,又是何等的耐人寻味,诗人的情感又是何等的幽晦,却又是何等的人之常情。还有老师讲过的“获麟”事件,孔子最后希望之光的熄灭又是何等的悲怆。“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何等的无奈,人性又是如此的无奈,诗人是如此的敏感,直抵看者心中最柔软的一部分,引发千古的共鸣。
这种对美、人性的反思不是一般的诗歌鉴赏所能给予我的,所以我没有坚持下蒙曼老师的诗歌鉴赏,我不去看诗词大会,我也对高中课上的诗歌赏析嗤之以鼻。因为真正高超的诗人无需精雕细琢的修饰,反映人性的真实便足以流传千古,为后世游子、失意者、思妇所为之共鸣。
2019/03/0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