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发布了#约同事一起辞职被放鸽子#的话题,还是蛮有意思的。而热点度也是很高涨。短短几小时就已经积累2.2亿阅读量。整件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徐女士与同事杨小姐相继约定好一同辞职,然后一起开服装店创业。兴致满满的徐女士提前办理好离职手续,等待新的事业起航。不巧,当她离职之后却发现她的同事迟迟未办理离职手续,更要命的是,即将面临五一长假时,同事居然向公司申请加班。对方显然没有丝毫离职的动向,这点上却上当事人感受到被“欺骗”的感觉。
更关键的是,在被问及时,对方竟然回应道:“是她太冲动了。。。。。”
这时候,如果换做你,你会如何想呢?相信许多人无法压制这股恶气!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职场生活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和单纯。
其实这类事件此前我也见过很多。比如之前我所在的一家公司中,就时不时的有女员工抱怨“公司给开的薪水太少,而自己每天又干那么多工作,就目前的能力自己出去随随便便都能够拿得比现在多。。。”以此类似的话语。老实说,起初我还真有一段时间深信不疑,觉得过几天就见不到这位同事了,内心还遗留点依依不舍之感。结果到了下个月,依旧能够看到她悠闲自若的坐在原位置上工作。然后又到了临近发工资的时候,那段离职宣言又开始重播了!
经历过几次之后,我突然察觉到,越是攘攘的很凶的人,越是没有行动力支撑;反之那些一声不吭的员工,动不动你会发现哪天他就消失了。这个逻辑跟小时候爷爷讲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小时候经常和爷爷去早市上看狗,最初见到嚷嚷叫的很凶的狗,我都离得远远的;后来听狗贩子说,这些嚷嚷着凶悍的狗,多数都是“软柿子”,你吓唬下就拔腿就跑。反倒是那些一声不吭的狗,多数都是狠角色,一般被咬到时不会轻易松口的。
现在回顾下,是不是跟你看到的职场现象很相似呢?
除此之外,上学时期遇到大家场面时,其实也存在这样的逻辑。比如双方各自叫了一大堆人,前后左右围观人群一大把,这种场面多半打不起来,最后通常都是出现几个高年级的出来化解。相反,那些三五个人出场的场景,高概率会干起来。我到现在还记得,在初二那年,我们年级就发生了一件大事情。五六个同学放学后一起打一个新来的转校生,结果这位转校生随身携带刀子,在搏斗过程中失手将一位同学的几根手指给切下来了。后来听说,警察也介入了。最后如何判的,我到现在都不太清楚.....
以上扯得有点远,我们再回到原题上。就我个人而言,显然这是一次赤裸裸的欺骗。也许对方是看中你的情意、看中你讲义气的弱点,借此机会通过牺牲你而完成自己的职业升迁;换言之,你在对方眼里可能只是职场晋升的垫脚石而言。但你却将对方视为知己。
职场现象一:嚷嚷辞职越凶的人,越不会选择辞职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可能会考虑存在其他原因,才会导致对方迟迟未能离职,履行承诺。当然,这有可能是因为对方不便直言相告,而越是这样就越需要我们具备分析和洞察能力,以此尽早知晓对方的意图和内心想法!
1.兴许大家只是说说而已,你却当真
也许很大程度上,离职只是你与同事之间由于一时兴起或情绪爆发的发泄方式而已。往往气氛轰到这里了,对方被把持住一口同声的答应了。结果对方没当回事,你却当真了。
2.职场如战场,今天是你的队友,明天可能会是你的敌对
正所谓,商场如战场,而职场疑似战场。也许你目前的职位挡住了对方的晋升道路,又或者由于你的存在会让对方丧失拿到项目的机会。因此设法让你辞职也对自己的职场生涯更有利,这也不是不可能的情况。
很多时候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对方就是因为你比她运气好,或者你比她在公司混得好,由于见不得你得好,就想办法让你辞职离开。
3.各国国情不相同,背后资源决定出路
如果是最后这方面原因的话,我还是能够坦然理解对方的。比如对方肩负房贷、车贷、孩子教育等费用,加上家人极力反对离职。相反,你这边并无太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可以轻装上阵。在这种情况下,对方不愿意辞职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最好不要像上述例子那样迟迟拖着对方,提前告知对方自己的难处是最好的选择。
职场条例二:搞清楚对方的真实用意,切莫被人利用
如果哪天你也像这位徐女士一样遇到此类情况,其实无需感到愤怒。相反,你要感到庆幸,至少通过这件事让你认清楚一个人还是很值得的。而且我相信以你的能力,还是能够找到一家与之相同的公司的。当你重新进入一家新公司时,你应该对职场社交与同事之间的相处界限有一定的认知了!
为什么同学之间的友谊会更容易留存许久?主要原因在于,同学之间很少存在利益关联,更多的是以兴趣、习惯、爱好等方面进行连接的。反观同事之间,更多的会牵扯一些利益取舍。自古以来的真理:有利益的地方,就会发生战争。因此职场以及同事,有时会是友军,有时也会成为敌军。所以,你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在公司中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不要想着与谁谁套近乎,兴许在公司中你们交谈甚好,出了公司这道门人家保不准认不认识你还很难受。
所以深究到最后,你会发现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人要懂得识人,更要懂得自知。
积极的麦子
科技互联网媒体人。关注领域:个人品牌,移动互联网,个人成长,培训,写作,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