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篇网络热文:最悲哀的教育是把普通家的孩子培养成了富二代。联想到最近的一则新闻,贫困家庭出身的男大学生把自己包装成富二代,贷款18万打赏女主播。恰逢今天某位大学老师发出的感慨:现在倒是越来越多普通农村家庭出生的孩子被培养称了“富二代”!他说你们见过90年代的农村孩子干过农活吗?他们的父母们还舍得孩子去干农活吗?对此,我不免有同感。我是在农村长大的80后,尚且没有做过农活,那就更不用说90后的农村孩子。
前不久在医院挂点滴时,和一位大姐聊天,聊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她说到他们一亲戚家的女儿,普通家庭,但是父亲特别溺爱自己的女儿,独生女嘛,掌上明珠嘛,从小给孩子洗衣服,包括内衣服,现在女儿25岁了,毕业后呆在家,依然是父亲给她给她洗所有的衣服,如果不给她洗,她就扔掉买新的。出门则是绝对打的,也不愿意自己学车开车。那位大姐一再强调,她的这位亲戚家境非常一般。想想自己周围,那些对子女无节制溺爱的家庭也不在少数。
不知道大家对富二代的印象是什么,估计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但是对富二代生活的物质条件优越,花钱豪爽这点,一般人都对此会有这个印象。可是为什么普通家庭,尤其是在农村的一些普通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给越来越多人的印象为“富二代”呢?我想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第一,一些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在物质条件相对艰苦的条件下长大的这些60.70后的家长们,因为小时候自己遭受过物质条件差的苦,所以不愿孩子再在这方面吃苦,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所以他们尽家庭之所能给自己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可是对于80.90,00后这些孩子,物质条件普遍都比较好,对于孩子来说更多的是对父母的精神需求。可是很多家长忙于赚钱以便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和引导。反而在城市里的很多富裕家庭,精英家庭,更重视孩子的教育陪伴及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的培养。第二:隔代教育和留收儿童问题在农村更普遍。部分家庭因为迫于生计,父母外出务工,而把年幼的孩子留给年老的父母带。隔代教养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溺爱”问题,祖辈对孙辈的无限溺爱,又缺乏适当的管教。外出务工父母们因不能陪伴孩子,处于愧疚弥补心理,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尽可能满足,但与孩子缺少沟通,也少有爱的直接表达,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则有可能精神空虚,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第三,进入城市学习的农村孩子,在相对城市物质条件更好的孩子,农村孩子容易感到自卑和陷入攀比心理。基于以上三个主要方面的原因,所以才会有很多农村孩子失去吃苦耐劳,勤奋上进的一些优良品质,成为可在物质世界里不顾家庭情况,盲目攀比享受,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眼高手低,游手好闲的“负二代”:辜负父母期望,辜负大好年华,负于社会竞争的基本要求的一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