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豆瓣上一帖子引发热议,之所以会引发热议,是因为帖子写了一十岁小孩在校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还说“爸妈不配拥有我这么好的儿子”!
有的人开始大惊小怪,说这样的言论太扎心了,这是成年人的懊悔;有的人更是推波助澜,说“这个孩子有些言论,竟然有一些道理”,“最残酷的是,父母不上进,难以支撑孩子的上进”(咪蒙语);还有的人则杞人忧天,说这是“利己主义者们培养出的精致的新利己主义者的案例之一”。
对此,我都表示“呵呵”,这样的情况,又不是时至今日才发生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早就观察到了并且有了解释。
哲学家卢梭则在《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有的心理学家以“超常智能”来解释这类孩子的行为,并预测倘若孩子的父母及学校的老师在教育上没有任何改变的话,孩子最终会厌学。而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则说这类孩子的“自我”已经成了“假自我”:构建于虚假评估之上的虚假人格,因为这种评估当中不存在任何批评和负面评语。
我也想到了自己当年读大学的经历。大一入学前,我一度自以为自己的高考分数应该算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新生中分数较高的了。谁知道入了学之后大家一聊,原来我是倒数有名。这个是想去北大却不小心考少了几分的,那个是前华师附中学生会主席(还接待过国家主席),那个又是某地区书记的子女……可以说,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自尊心一次一次被我的那些强大的同学的光环打击到。幸运的是,我学的是心理学,是心理学帮助我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
那么,心理学是如何去解决这类孩子的问题的呢?
法国成长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医生、精神疗法专家迪迪埃•普勒认为:我们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究竟是谁:他们当然是独特的存在,然而他们也存在于现实中、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这个真相他们经常看不到。从托儿所或幼儿园开始,他们就受到教育者的过高评价。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告诉孩子:“孩子,你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我们要陪伴你融入现实世界,确实世界可能让人泄气,让人感到自己没有价值。”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要在了解我们的孩子的基础上去客观评价我们的孩子,还要陪伴我们的孩子成长。
孩子为什么会说出“爸妈不配拥有我这么好的儿子”这样的惊人话语?原因除了上面讲的自我评价不当之外,还因为孩子想要证明自己的权力,惩罚或报复自己的父母。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就说“如果不能比别人更出色,这些孩子就无法为自己的优秀而开心。”而父母越是向他人夸耀孩子的聪明,孩子就越是会语出惊人——为了让自己感受到更多的个人影响力。
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可以做的是让孩子看到,慎言是一项高超的技能,证明他已经长大了,如此就可以轻松地训练他掌握这一能力。
韩剧《请回答1988》中,吉东爸爸独自抚养围棋天才少年啊泽,却把啊泽养成了剧中智商和情商都最高的孩子。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就是做个好榜样,给孩子最善良的爱。
善良有爱的吉东爸爸吉东爸爸总是每天第一个起床拿着扫把在他们所住的双门洞的那条街上扫地,总是寡言少语,遇到任何事情都比任何人还要淡定。直到他以为自己的儿子阿泽所乘坐的飞机遇难。他仅靠自己的蛮力就将锁有记着阿泽所住的酒店的电话的本子的柜子的锁砸开,却又在终于打通阿泽的电话时显得若无其事。
最好的爸妈,不就像阿泽的爸爸一样,不需要内裤外穿,也会是孩子的超人?
我从不认为为人父母一定要足够优秀,才配拥有足够好的儿女。我也知道自己就算非常努力且运气极好,这辈子也就顶多做到局长,领着一个月万把块的工资。难道我连孩子都没资格生了吗?
正如鲁道夫•德雷克斯所说:“孩子必然不会成为天使,但你们始终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而要成为更好的父母,我们并不一定要有高收入高地位,我们所应该要做的,是多了解我们的孩子,做孩子最好的榜样,主动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用爱去陪伴孩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