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节作文课——《怎样写好一幅画》。
亮点一,陈老师用了思维导图。
我们以前写作文,老师教我们要先列好提纲,让思路可视化,然后填充细节。
思维导图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种工具,老师们也觉得不错,研究了用法,并用在了教学上。
在梳理架构和提炼内容上,大纲和思维导图都可以起到帮助作用。但思维导图更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分析问题和发散思维等。
亮点二,陈老师引导孩子们把画想象为电影中的一张截图。
图片是静止的,但通过关注图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内容,再借助联想,一篇文章就出来了。
单纯说,是很简单。结果孩子们往往卡在了联想这个环节。
陈老师就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电影,我们常看,场景多,人物故事也多,很有意思。
那在写作文前,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导演,写作就是导演一部剧,眼前的图就是其中一张剧照。
怎么把这部剧演活呢?
首先设场景,提供时间和天气,设置地点,安排人物。
然后人物是怎么样推动电影发展的呢?这时就研究人物的样貌、神态、动作、心理和语言,同时要为故事情节设置障碍。
比如放风筝,孩子们不会写,往往用“他边跑边拉着线,风筝就飞到天上去了。”这么一句话就交代了风筝飞上天空。但风筝真的就那么容易放上去的吗?比如,突然来了一阵大风?风又变小了?风筝越飞越低?风筝不小心挂树上了……这些都是放风筝时,常发生的情节,如果我们把这些加上去,作文情节不就来了?
亮点三,用上连续动作的句子。
把图中人物的大动作分解为很多的小动作,这也是导演电影的方法:放慢镜头,推进距离。这样就把人物描写得生动形象了。
这是给孩子们的写作课。再细想,我们在写文章时,也是一样可以用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