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98501/782f3689418bebd3.jpg)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礼。
仁是什么?孔子说“仁者,爱人也” (“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论 语·里仁》),但是孔子的仁又不仅限于爱人,仁还指“成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所以有学者讲,孔子的仁是个自觉向上的道德精神,成就自己,提升自己,在成就自己、提升自己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去影响他人,关爱他人。
另一个核心概念就是礼。礼是什么呢?指的是礼乐制度,是一种社会的秩序。这个秩序在孔子这里当然代表了一个上下的等级关系,但是它也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尊重,理解这种关爱。
所以说孔子一方面提出仁,以仁事礼,“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想通过个人的这样一种道德完善去恢复礼乐秩序;另一方面他以礼成仁,通过礼来成就、实现仁,所以他讲“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孔子的思路是把“仁”作为内在精神,“礼”为基点, 以仁释礼, 给本来仅作为社会外在行为规范的礼注入仁的本质, 丰富礼的内容。
《论语》中最直接表现孔子“仁”“礼”关系观的表述就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仁是礼的核心,是蕴藏于礼之内的思想; 而礼是仁的表现形式,是实现仁的途径和方法。
孔子以仁事礼,赋予“礼”全新内涵,在理论上解决了“礼”的先天不足。
仁义是我们内在我们心中的仁义,是用自然的由内而外的流露,是不容己的一种表现,而不是把仁义看成是一个外在的规范,一种外在的约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