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个世界是自上而下,一点点涌现出来的

这个世界是自上而下,一点点涌现出来的

作者: 金海波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06:25 被阅读119次

我们通常认为啊,这个世界是用自上而下的力量塑造出来的。

比如说一个新技术出现了,那一定是有人发明了它,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发展,那一定是因为领导有方,一场战争取得胜利了,那一定是将军的功劳孩子性格好,那一定是父母有好的教养方式。

我们用自上而下的视角,看待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认为有目的的规划,是人类进步的驱动力。

自下而上这本书却告诉咱们,这样的观点犯了一个惊天大错,因为我们本质上把因果顺序颠倒了,错把结果当成了原因,事实上这个世界根本不是规划设计出来的,而是自下而上一点一点点塑造出来的,从生命,到道德、经济、技术、思想、教育、人口、政府等16个领域,都是在无目的的行为中演变发展,不需要任何计划,这个世界就能变得越来越好。

举个例子啊,比如说印度,曾经生孩子需要有执照和配额,甚至连住房申请都要以绝育为条件,但是就这样,人口也没有得到控制,因为控制人口爆炸最好的办法,其实是让孩子活下来,他们长大后会创造更繁荣的经济,一旦社会变得更富足,人们就会倾向于组建规模更小的家庭。

《自下而上》这本书的观点,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难以接受,因为这种解释世界的方式,实在太颠覆我们的常规认知了,比如书中提到婚姻制度是人类自下而上形成的,未来甚至可能会消亡,教育根本不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管理,社会自发的力量就可以完成,宗教也不是上帝和神的旨意,而是基于人们信仰的需求演变出来的,技术是自己的上帝,专利制度根本不应该存在,再比如孩子们性格的形成,和父母的教养没什么关系,而是基因和一系列随机事件,自下而上塑造而成。

而且不止颠覆,可能还会很大程度的挑战权威,同时可能会切开我们普通人的信仰体系。

这本书的作者是马特,李德利,他的著作有理性乐观乐观派、基因组、红色皇后等多部作品,从每部作品中,都能看出马特李德利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很少有人能够超越。

好了,介绍了作者和书的概况,我们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重点内容,由于篇幅原因,我们主要选择其中四个重要领域来聊,

第一个领域生命,世界上任何生命个体的出现,迭代和消亡,都是源于随机力量的塑造。

第二个领域技术,技术创新的源泉,是自下而上的集体力量,而非某个发明家。

第三个领域婚姻制度,无论是一夫多妻,还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都不过是适应社会变化的产物。

第四个领域思想,思想的产生和变化,不是你所认为到的那个统一自我的功劳,而是脑部无数个自我,经过民主会议做出的决定。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重点内容,世界上任何生命个体某种功能的出现,迭代和消亡,都是源于随机力量的塑造。

世界上的所有生命,从陆地到海洋,从人类到微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一旦失去适应能力,就可能退出舞台,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基本上我们所有人也都已经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但是具体到生命个体的某个器官,某种功能的出现和消失,我们可能就又很容易陷入自上而下的设计论,比如说人类的眼睛,历史上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是人类有了要看的需求和意识,然后出现了眼睛。

眼睛能根据距离摄入光亮,调整对焦,自动校正色差,实在是太精巧了,确实很像是设计出来的完美作品了,连达尔文都曾对此困惑不已,认为眼睛的进化的确是一道难题。之后他着手研究,得出这样的观点,眼睛有可能是通过逐步选择获得的,每一次选择都存在的有用的微调,他的妻子爱吗认为这仅仅是了不起的假设。

正如达尔文所言,眼睛不过是随机的进化产物,人类偶然间获得了简单的眼睛,然后拥有视力的人获得了生存优势,能有更多的机会繁衍自己的后代。之后,眼睛通过不断适应环境,不断进行微调,在这样漫长的自我演变中,从最初的简单形态,进化出了现在的复杂形态。

从简单的初级眼睛到复杂的高级眼睛,中间存在无数种过渡形态,我们现在在自然界中,仍然能够看到,比如说帽贝,一种海洋贝类,它的壳上有一个缝或者孔,这是最初级的眼睛形态,能根据皮肤上的光敏区域,判断哪个方向是上,翁戎螺,一种软体动物,眼睛形态稍微复杂了一点,能根据感官外壳,判断光从哪个方向来,不再只局限于‘上’这个方向,再接下来鹦鹉螺的眼睛,开始能聚焦出简单的图像,紫蜗牛的眼睛,演化出了透镜结构,当光线比较暗时,也能够形成图像,章鱼的眼睛,拥有了虹膜,可以感受到细节,看到的世界变得更丰富多彩。

你可能会觉得,从简单演变为高级,这个概率也太低了,太不可思议了。作者认为,用数学概率去思考自下而上的演变,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因为从简单到高级,从来不是越级跳跃,而是不断在之前的地基上,增加一块砖,再填一片瓦,经过渐进式的累积,最终砌出了高楼大厦。

再比如人类复杂神秘的免疫系统,也是一点一滴演变出来的,比起人类,鲸鱼血液凝固系统缺失了一步,河豚缺失了三步,但都可以正常运作。在演变中,每一种形态都是完整自洽的系统。

我们现在觉得喝牛奶,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能力,但是作者却告诉我们,其实成年哺乳动物,根本没有消化乳糖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自下而上演变出来的。最先演变出乳糖消化能力的地区是西欧和东非,很巧合的是,这两个地方也是最先驯服出奶牛产奶的地方。

你可能就会说了,那是因为这两个地方的人们能够消化牛奶,才有了奶牛养殖。这种自上而下的目的论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弄反了因果关系。事实上,消化乳糖能力是结果,不是原因。

基因随机突变,一部分人有了持续消化乳糖的能力,这部分人往往更强壮,更健康,更具有繁衍优势,他们的基因自然也就更容易延续下去,然后越来越多的后代拥有了乳糖消化能力。最终,乳糖消化能力,成为我们的先天基本能力。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世界上从来没有所谓的设计师,生命个体无论多复杂的器官和功能,实际上都是在适应环境中逐步一点一滴演变出来的,演变中的任何一个形态,都是完整有用的系统。生命的每一次迭代,都以之前为基础,在微调中越来越精巧复杂。

咱们接下来说第二个重点内容,技术的创新,源于自下而上的集体力量,而不能归功于某个发明家。

你一定听说过这些伟大人物,爱迪生,斯蒂芬森,伏特,贝尔,富兰克林,他们分别发明了电灯,火车,电池,电话,双焦距眼镜。历史赋予了他们太多的光环,技术的创新,看起来太像是由伟大发明家主导的历史了。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发明,都曾同时出自不同人之手,可以说,没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发明家,技术的历史,也照样会和现在一样,因为技术从出生后,事实上就拥有了独立的生命,也可以说,它不是被发明创造出来的,真实的情况是,当它的新一级形态,在演变中呼之欲出时,它就会为自己寻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代言人’。比如说灯泡的发明,英国的约瑟夫,甚至比爱迪生略早一点,和贝尔同一天去申请电话专利的,还有另一个人。

再比如,更久远一点的例子,古埃及人和古奥大利亚人,都同时发明了回旋镖嗯,亚马逊和婆罗洲的狩猎部落呢,同时发明了吹筒放射毒箭。

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也曾提到几乎所有发明,都不只有一个发明者,比如说皮下注射针头有3位发明者,摄影术有4位,电报有5位,温度计有6位。

技术的出现,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适应性产物,没有人能够阻挡它,也没有人能够催促它提早出来,它必定是在最合情合理的瞬间登场。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其实在70年代的时候,美国已经有一个人想出来轮式行李箱,就是用绳子拖着四个轮子的那种箱子,但是所有的行李厂家都拒绝生产这种行李箱。

因为那个时候,机场规模还非常小,人可以开车进入机场,而且有搬运工,有轮式推车,行李箱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到了80代末,有一个飞行员想出了两轮背包,带有可伸缩的手柄,这一次,所有厂商都愿意生产了。

技术的演变,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技术和技术之间存在着连续性,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突然凭空出现。

比如说最初的汽车,和带发动机的四轮自行车特别像,触屏手机是在之前普通手机基础上的迭代。

这就更加印证了技术是自下而上演变的,因为它以自身为基础演化出更高级的形态,没有发明家可以从四轮自行车直接跳到无人驾驶汽车,也没有发明家能从大哥大跳到触屏手机。技术有自己不可逆转的节奏。

再比如说硅谷著名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能够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个月就会翻一倍,性能也会提升一倍,如果有企业想狠狠地推它一步,进而抢占先机,那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正因为作者认为技术是自己的主宰者,所以他并不支持专利制度,认为专利制度放大了发明者的光环,限制了技术的分享,并没有起到鼓励发明的初衷。

好了,上面是为你讲述的本书的第二个重点,技术是有生命的独立个体,人不过是‘走卒’,另外,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连续性,下一级形态,以上一级形态为基础进行演变。

咱们接下来说第三个重点,从历史上的一夫多妻,到一夫一妻,再到一夫多妻,最终到现在主流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并不是由统治者设计,而是适应环境的产物,未来婚姻制度甚至可能会彻底消失。

我们的一夫一妻制度,很可能开始于狩猎采集时代,而且绝对不是某个部落的长老一声令下,让男性只能娶一个老婆,然后就从此成了一夫一妻制,那为什么狩猎时代会成为一夫一妻制形成的契机呢?

在《文明是副产品》中曾提到,第一个原因很可能是男性之间需要大量的合作,才能捕捉到猎物,获得生存和繁衍的机会,这就必然要求男性之间减少暴力,关系变得更为和平,而性资源的不均衡,是男性暴力的根源。

第二个原因,可能源于武器的出现,武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男性之间的体格差异,让不具有体能优势的男性翻了身。最开始可能某个男性先实施了一夫一妻制,那他就更有可能获得周围男性的合作,继而获取更多的猎物,养活更多的后代,这种具有生存优势的婚姻模式,之后逐渐在人群中蔓延开,最终成为主流制度。

到了农耕社会,有权力的男性开始能够积累更多的资源,能够收买恐吓其他男性,还能够吸引地位低的女性成为自己的妻妾。

对于权力高的男性和社会地位普遍低的女性来说,一夫多妻制成为更有生存优势的婚姻模式,然后逐渐取代了一夫一妻制,成为主流的婚姻制度。越是位高权重的男性,越拥有更多的妻妾。

比如说咱们国家历史上的各个皇帝,几乎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筛选出五千多佳丽充实后宫,当时整个国家也只有一千多万人,那五千多美女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整个国家人口的千分之一。

再之后,随着城市商贸的发展,商人阶层的崛起,一夫一妻制又逐渐成为了主流制度。当然,这不是国家领导人,或者说一群聪明人经过商讨,决定出来的政策。而是因为一夫多妻制,让性资源的分配极为不均衡,增加了社会暴力的发生,破坏了男性之间的合作,而商业活动,主要是依赖人和人之间,甚至扩大到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那一夫一妻制能够平衡性资源,降低犯罪率,提高社会凝聚力,鼓励男性出去工作,而不是去打架斗殴,抢夺性资源。

一夫一妻制,一直到现在都是主流的婚姻模式,但是作者认为,随着福利国家的崛起,福利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男性养家糊口的角色,许多女性开始认为婚姻制度成为对自己的束缚和奴役,倾向于选择做单身母亲。

在整个世界范围,我们都能看到这种趋势,比如说上世纪80年代,美国、法国不结婚的比例是30%,2015年,16岁以上美国人中,单身比例是50.2%;2016年我国民政局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超过2亿。从这些数据来看,选择单身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多,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男女经济地位越来越平等,多种原因正在推动着婚姻制度的演变,最开始,我们并没有察觉,等我们察觉到的时候,已经是具有规模效应的现象了,自下而上的力量,不可逆转,未来也许婚姻制度真的会瓦解,进入单身社会。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是本书的第三个要点,选择一夫一妻,还是一夫多期从来不是道德上的标准,而是人类在进化中随着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而调整的适应性制度。哪种成为主流模式,说明更具有适应价值,未来婚姻制度消亡,人类进入单身社会,也许不是空想。

好了,咱们接下来说第四个要点,人的脑袋里有无数个自我,做决策时,需要众多自我经过民主会议商讨决定。

你可能经常感觉到,脑袋里似乎住着一个强大的小人儿,名叫我,它代表你做着各种各样的决策,它还有丰富生动的情绪。然而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历史上任何关于大脑的研究,都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小人儿,人的脑袋里从来不存在所谓的自我,所以你感觉到的自我,不过是一种美好的错觉。

‘我’这个主体,实际上散布在上万个神经元当中,无数个像孙悟空一样的分身,组成了最终你所感觉到的这样一个统一的自我。

这样说有点抽象啊,咱们举个例子,书中提到神经科学上有一个实验就发现,受试者能提前200毫秒,察觉到我这个主体即将有所行动,但实际上测试人员,提前500毫秒就探查到了大脑里面的活动。

比如说,你正在起床,起床之前你提前200毫秒意识到了这个决定,可实际上,这个决定测试人员在500毫秒前就能探查到了。也就是你的大脑里的无数个我,提前商讨出了决定,略有延迟之后你才能意识到。所以现在你还能确定,你感觉到的我和实际上的我是一回事儿吗?

我们的大脑啊,非常像一个会议室,很多个成员时时刻刻在开民主会议做决定。所谓统一自我感觉到的那个最终决定,事实上是成员之间经过闹哄哄的投票争吵等一系列过程,最后达成一个相互妥协的平均值。那如果重要角色缺席,或者出于某种原因,停止工作,不发表意见,就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决策。

比如说,书中提到有一种病叫异己手综合征,得了这种病的人,手不再受大脑的控制。这只不受控制的“手”,仿佛有了独立的意志,经常会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突然四处乱抓、乱挠,甚至莫名其妙地强制往自己嘴里塞吃的。

医生发现,异己手综合征的病人大部分都受过脑损伤,可能是脑伤风或者中风之类, 然后导致大脑这个会议室中的某个重要成员出了问题,失去了和其它成员的联结,最终的结果就是影响到了正常的会议决策,一只手突然间就仿佛有了独立的生命,不再受会议室的控制。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我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呢?我知道了我所感觉到的自我并不存在,大脑通过会议室投票来做决定,这有什么意义吗?

这个意义可能大到出乎你的想象。比如说我们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缺乏自控力的时候,一件事情拖着不想做,看书的时候总想刷朋友圈,明明体重已经超标了,但是就是想吃甜食,想吃高热量食物。

很多书和文章,就会告诉我们,这是因为缺乏自控力导致的,想要终结拖延症,拒绝甜食,我们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自控力,然后有各种各样的训练方法。那其实你训练过后,你就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用。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源就在这里,大脑是个会议室,本身你所感觉到的我就是一种错觉,你还想通过这种错觉去控制无数个自我做决定,显然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这就是作者反对的自上而下的一种思路。

那什么是自下而上的思路呢?假如你现在决定看一个小时的书,你要先放弃从上而下的给自己下命令,告诉自己一定要专心致志的看书。接下来,你把微信朋友圈的小红点关掉,电脑撤离视线,零食锁到柜子里,现在,你的小分身们在会议室里开会,就没有机会叽叽喳喳讨论,表决到底是刷朋友圈,还是玩游戏,或者吃零食,会议决定会非常统一,那就是好好看书。这一招叫釜底抽薪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自控力的问题。

再比如说,很多人经常困惑,哎,我看了书怎么记不住,看书真的有用吗?我到底要不要看书?那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话,其实你学过的所有东西都已经储存在了你的神经网络中,你的无数个自我在对它们进行解析,组合,你之所以觉得自己没记住,是因为他们之间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决定。一旦他们经过多次的碰撞,就有可能输出一个让你大吃一惊的洞见。

你肯定听说过,有一些科学家从睡梦中醒来,突然就会想出某个答案,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发现了浮力定律,所谓的这些灵感,其实并不神秘,在灵感产生之前,大脑已经开过无数次会议了,灵感不过是无数个自我多次讨论的结果。

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四个重点内容,大脑是个会议室,所做的一切决定都要经过民主会议的表决。你所意识到的自我,从来都是一场错觉。

相关文章

  • 这个世界是自上而下,一点点涌现出来的

    我们通常认为啊,这个世界是用自上而下的力量塑造出来的。 比如说一个新技术出现了,那一定是有人发明了它,一个国家经济...

  • 《爆裂》的原则

    第一, 涌现优于权威。这个世界的秩序并不是一个权威自上而下地设计出来的,相反,是自下而上涌现出来的。承认这一点,是...

  • 自下而上的思维

    《自下而上》这本书提到一个核心观点,世界不是自上而下设计出来的,而是自下而上涌现出来的。这是一个很有洞见的观点。 ...

  • 爆裂——未来社会的生存法则

    1.涌现优于权威 推动这个时代发生改变的,不再是某个权威力量的控制,自上而下控制的力量远没有自下而上涌现的力量更为...

  • 管理3.0学习笔记(1) - 激励个人

    管理3.0学习笔记(1) - 激励个人 创新是组织生存的关键。创新是自发的,涌现的,而不是命令式的,所以自上而下的...

  • 战略是如何涌现出来的

    -- 兼谈模板式战略研讨会的得与失 我曾经作为外部的咨询顾问和培训师,为不同行业不同体量的客户设计和引导过很多次战...

  • 《自下而上》读书笔记

    宇宙的演变 在西方思想史上,认为整个世界是被神所设计出来,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 早在公元前,上帝诞生之前,伊壁鸠...

  • 投资 - 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投资,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的选股,通常选出来的是我的逻辑,而不是市场认可的逻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两者结...

  • 大数据技术应用列表Top10

    在这个大数据爆炸的时代,各种新项目如雨后春笋一般,每天从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出来。好消息是当下的技术都是开源可用的。下...

  • 什么是涌现

    看着给儿子买的蚂蚁,小小的身体,精密的合作,挖出一条条迷宫,想到了涌现这个词。 涌现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呈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个世界是自上而下,一点点涌现出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yi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