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鞭,头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少阳并病,胃不舒服,项强而头晕,绝对不要去攻下,因为有表证在,可刺大椎、肺俞、肝俞。当然也可以用处方,这里项强用葛根汤,少阳病或恶心、胸胁苦满用小柴胡汤,故可用上述两方的复方。
条辨归条辨,临证时要非常灵活运用,不要死板地套用条辨。
一八七、“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前面三八条辨介绍如果太阳证,病在表的时候,被误攻下或吃坏肚子,变成肠利是热利,用葛芩连汤。
这里是病人有太阳证:恶风、有汗、肌肉酸痛,同时兼有少阳证:往来寒热、恶心,被误下后下利,用黄芩汤。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劈。
用量及煎煮法:
黄芩3钱,炙甘草2钱,芍药2钱,大枣12枚。十碗煮三碗,去滓,白天温服一碗,晚上再服,半夜再一碗。
《伤寒》中会用到芍药:1、补阴不足,2、腹痛。胸满时必重用炽实,腹痛时必重用芍药。如果用错了,胸满时用芍药会更满,故治疗心臟病、气喘几乎不用白芍。
肠胃炎必用三黄,若在胃里用大黄、黄连,若到肠里用黄芩,再加炙甘草,因为炙甘草入小肠(小肠和心互为表里),在胃里用生甘草。
为什么白芍去腹痛?腹部有很多静脉,白芍入静脉,下去把静脉收起来。白芍又能滋阴,下利时用,滋润肠壁。
“若呕者”,有恶心,加半夏生姜。生半夏和生姜两味组成小半夏汤,专门止呕,去恶心。生姜解生半夏毒,制半夏即是用生姜和生半夏一起煮后炮制而成。用制半夏不需加生姜,但力量不及生半夏加生姜。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劈,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一本作三两)
用量及煎煮法:
黄芩3钱,炙甘草2钱,芍药2钱,大枣12枚,半夏5钱,生姜二三片,十碗煮三碗,去滓,白天温服一碗,晚上再服,半夜再一碗。肠胃的药大多是六小时吃一次。
这两个处方都有腹痛,是真正病毒的下利、急性肠炎,也是热利,大便臭;葛芩连汤没有腹痛,只是下利,大便很臭;下利不痛不臭则是寒利了,吃什么拉什么,是肠胃没有蠕动,用桂枝人参汤,里面加很重的白术去湿,干姜温肠。以上便是三种下利处方的区别。
总之,热利兼有一点表证,或纯热利没有表证也没有腹痛,用葛芩连汤;如果热利而且兼有小腹痛用黄芩汤;如果热利有小腹痛兼有呕吐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