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見

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他最近刚刚上新了自己的公众号,推送到朋友圈,结果评论两极分化。
他是销售出身,做公众号的目的很简单,助力销售。
他说,昨天分享推文到朋友圈,一部分人主动帮忙转发,一部分留言批评,最夸张的,有一个越洋电话打来表示不理解。
基于此事,他想听听我的看法。
壹 | 别人的声音
我们每天都要听到各种声音,只是我们有意无意地隔绝了大部分的声音。
有的人喜欢捡自己喜欢的声音听,有的人喜欢逆耳忠言,还有些人兼听。
其实,每种声音都有不同的解读。声音分很多种,一种声音,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评判维度,以自己的要求发声,这种声音占大部分,所以称之为“别人的声音”;另一种声音也是别人的声音,但它会换位思考,站在客观角度分析,并且提出带有思考的观点。
记得初中看过某篇文章,里面说道,“你无法做一个让所有人满意的橘子”。
所以当那些声音迎面而来,全听不好,一点不听也不行。
人有两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告诉我们,多听少说,兼听则明。
贰 | 自己的内心
我不爱听到任何人说的“不好”。
我为什么要听别人怎么说。
我为什么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别人眼中的好或不好有那么重要吗?对一件事一个人的评价,不同时间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更何况同一时间。
对我而言,最有用的就是最好的,对自己最有帮助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别人说OK就沾沾自喜,别人说不行就垂头丧气。这样究竟要做“别人期待的孩子”多长时间。
上述观点或许有点偏激,但出发点并没错。现实生活中,兼听则明没错,但有时候坚持自己更重要。
叁 | 中庸之道
《论语·子路》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这不就是兼听则明吗。
既坚守了本心,又不拂却他人好意。
开篇中跨洋打来“不理解电话”的人,内心是善意的,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最了解自身目的的,是自己;最有发言权的,是客户。
所以,广告世界里,乙方向甲方提案,总是需要站在市场的角度,站在甲乙双方的角度,站在共情的角度,提出思想及方案,否则,很可能沦为“自嗨”。
尊重他人的评价,保持自己的态度,迎合市场的需求,达到最终的目的。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