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国民更应当重新翻开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因为现今中国,更能找到作者和本书的历史联结。
一、作者
钱穆先生(1895年-1990年)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字宾四,先生家世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求学,是以自学而成为一代名家的。
这在当下的社会,是非常正能量的励志故事。不要再问出身,也无所谓的“寒门不再出贵子”的说法,更勿论我们这个时代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彻底变好,我们是时候应该学习一下那个时代的学者的治学风骨了。
二、《国史大纲》这本书
《国史大纲》成书在艰苦的抗战年代,因此,文中处处可见作者的忧患之情。该书于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风靡全国,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增加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而当今世界,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如何应对这个“变”,应当回顾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才懂我们应该如何“变”,这在这本著作中可以找到我们民族的智慧,特别是最近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正印了这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智慧。
钱穆先生开篇就先指出,读本书必先具备四点信念,而本书的引论是先生对他提出的四个信念的延伸,也是本书的总纲与思想,需要细细品读。
商务印书馆《国史大纲》是繁体竖版,让这本书有了厚重感与历史感。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云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自身國家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三、本书引论共有16个章节,我浅谈它们对应着作者所说的四个信念。
1、我国历史有三个特点,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中间无间断,且记述最祥密的。可以从《春秋》《左传》《史记》《尚书》《汉书》等史书的资料作为研究。而后作者又提出了“历史资料”并不等于“历史知识”。偌大的资料,需要有辨别筛选,于是就有研究历史的几种学派,即“传统派”,“革新派”,“科学派”,这三种派别的研究的糅合,才是治史的公正态度。(此即所谓第一个信念)
2、很多学者,对于西方历史的研究,倒推我国历史的诟病,作者也用研究比较做了回应。比如西方史实质是一种“力”的突围,西方善于用武力解决。我国历史实质是一种“情”的融合,我们崇尚和平发展,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沿革。(此即所谓第二个信念)
3、我国历史的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科举制度,也是我国历史的内核,甚至有些沿袭至今。如果以西方的科学精神比较来说,作者提出了只有在前面这些社会制度完善的情况下,国民才有精力去研究科学,这是一种内因。(此为第三个信念)
4、纵观我国历史,史学家们努力将史书变为大众读物,乃是一个国家民族自觉性,制度完备性,并且能够代代相传,足以发现我国民族对于历史的敬重。孔子的《春秋》,司马迁的《史记》,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等等,国民对于历史也将有更准确的认识。(此乃第四个信念)
在当下,我们更要怀着这样的重要信念,如果能明确认识我国的历史,就能看清我国目前所在世界中的位置。
吾辈当自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