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韩愈:一个孤儿,如何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

韩愈:一个孤儿,如何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

作者: 姜小挽啊 | 来源:发表于2022-03-02 03:55 被阅读0次

    长安三试不第

    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第一次前往长安,经历了族兄之死和走投无路的种种波折后。

    终于,没能参加成科举。

    第二年,韩愈才顺利拿到乡贡资格,再赴长安。

    彼时的韩愈,已然在考生的圈子里有了小小的名气,对自己的才学极为自信。

    然而春闱的结果就像是现实里的一个巴掌,一掌一掌将韩愈拍得羞愧难当。

    从贞元三年至贞元五年,韩愈参试三年,落榜三年。

    屡试不中的韩愈,终于在贞元五年(789年),带着三次落榜的失意,回到了安徽宣州。

    去时风尘仆仆,归时颓丧而回。

    你以为韩愈是消沉了?

    不!

    他只是没钱了而已。

    身为整个大唐唯二能在死后入祀孔庙的人物,韩愈的偏执,足以称之为令人发指。

    对,是偏执,而不是执着!

    有很多人,将韩愈的三次落第归结于其爱散不爱骈。

    因为自八代( 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以来,由于各路文人骚客执着于写出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骈文,这样的风气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科举之中。

    所以,在科举考试中,擅长写古体散文的韩愈,屡屡得不到考官的青睐。

    那么,韩愈真的不改吗?

    对,他还真的不改!

    回到宣州的三年后,在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

    倔强的韩愈,依然固执地选择了散文。

    但是这一次,事情有了转机。

    时年,以丞相郑余庆为首的朝廷官员们,发现当世的文章大多为了塑造华丽的词句,而内容却空无一物。

    在很多官员的力争之下,贞元八年(792年)的这场科举,终于开始有了改变。

    负责科举考试的官员,正是当年在“二帝四王之乱”之中,让唐德宗写下罪己诏的陆贽。

    这一次,陆贽觉得,大唐的文派,是时候该革新了。

    于是,陆贽选择了当时提倡古文写作的梁肃作为自己的助手。

    韩愈的“转机”,来了!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这位名叫梁肃的官员,和年少时期的韩愈有着较早的师承关系,对韩愈反对骈文的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像是冥冥之中,时来运转的天意。

    此次科举,朝廷录取了大量擅长写古代散文题材的考生。

    其中就包括有欧阳詹、崔群、李观这样的古文高手。

    自然,还有那位“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至此,第四次参加科举的韩愈,终于及第了!

    看起来,这个结果很惨是不是?

    然而,我们又错了。

    毕竟,写下《游子吟》的孟郊,在同一年,以41岁的年纪,第N次落榜。

    而韩愈这种24岁中举的进士,无论放在哪个朝代,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有大诗人白居易在27岁时中举写下的诗词为证: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戏剧的。

    考中进士的韩愈并没有如料想的那般,立刻走马上任。

    乱世初定,多年恩科积攒下来的进士老爷们堆在一起的结果就是——

    学历贬值了!

    考中进士,如今只是一块进入仕途的敲门砖。

    要想做官,进士们还得参加吏部举办的一场内部角逐考试。

    结果……

    入仕之途坎坷无比的韩愈,又败了!

    点个关注,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韩愈:一个孤儿,如何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ah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