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之道-(读《古代的中医》)

道之道-(读《古代的中医》)

作者: 爬格子医学生 | 来源:发表于2016-06-04 11:56 被阅读193次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知识技能易于传授,一门技术所代表的道,情怀与精神又要如何传递?或许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感觉吧。

    但在《古代的中医》一书中,明明是一个又一个故事,却让一种感动润物于无声,让一种道化物于无形。从李东垣到朱丹溪,从傅青主到王孟英,像是坐在北京茶馆里听着一位说书人神采奕奕的讲述故事,却又觉得这个说书人并不单存的想把故事当成我们饭后的谈资,而是将一种称之为医道的无形之物具象化为中医的具体行为中。当走出这个茶馆可能仍然选择退缩,但必然对于那一群柔弱的文人那一位位行医授医的人倾佩不已。然而更多会是步履坚定吧,在看过众多负面新闻后,这本不腻口的鸡汤来的恰当好处。

    七位医生,七段普通平凡的故事,不同的性格身份,有少儿能言的天之骄子,有狂放不羁的侠士,有官场失意的文人骚客。有着这种或那种原因走上学医之路。只是相似的是这些背上药箱的人便无论经历何种不易都不放下,用一生参悟中医之妙,治病救人,不敢丝毫懈怠。或许就是钟南山曾经说过的那段话吧“无论你走上学医之路是不是偶然,一旦进入医学学府,你就需要倾尽全部的精力学习”若是生命中有最后一张照片,于这些医家的,应该是清晨薄雾中蹒跚的疲惫,还是寒夜奔波的焦急,亦或者是传递完最后一点医学知识的释然。生命的神奇吸引着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医家奔波着,思考着,实践着,学习着,穷尽着。于是中医在中国几千年不老,每朝每代众多医家对其进行丰富补充。李东垣开创补土派,并创立众多方子,在战乱中损伤胃气的百姓从新健康,朱丹溪滋阴大师,一改过于温补的现状。傅青主写傅青主女科,时至今日在妇科方面仍然大量使用其中的方剂,王孟英等医家在瘟疫横行的日子里治病救人写书,提出极具先见性的思想理论。医学难学,中医尤甚,甚至鬓角已白才可能会有一本认为完备的作品,这项事业又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咬牙坚持着着,因为那个时代的需要,因为百姓的需要,生命的需要,或许只是简单的因为大夫这个称呼的需要。

    此时会不会又有人要说可以生活无忧辛苦自然的?现实来看,李杲一直四处奔波,战乱不断的年代医生也是吃不饱饭的。王孟英清贫一生归家不过是带着一方砚台。讽刺的是这位医生在吃着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里写了众多食物水果的功效现在看来也是本养生大书。那好,但是古代对医生应该是尊重的吧,但是求着病人相信自己无奈,为了和庸医抢生命舌战群儒还要坐冷板凳。,甚至亲手熬药,往来奔波,家属的不信任不支持,患者的抵触,无奈却又不可以放任自己放任不管。好吧,至少保证自己家人无忧了。还以王孟英为例,妻子去世时他在外奔波劳碌治好了被瘟疫侵袭的患者,回来却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人儿,女儿去世的时候他在上海救治竟是错过了最后一面。医生确实掌握治病救人之法但是同时对于家人他们也会产生众多亏欠。王孟英用一副挽联倾诉自己的悲伤“重老别而行,只因赡养无人,吾岂好游,说不尽,勤剔厉地苦衷。指望异日归来,或藉汝曹娱暮喜     

    濒危思父辽,虽曰死生有命,尔如铸错,试遍了燥热寒凉诸谬药,回忆昔年鞠育,徒倾我泪洒秋风”

    在医学院接触更多的医学相关的新闻信息,我们总是说自己是累的,五年的形似高三的学习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然而事实上,学医手里掌握的便是生命,不可以出一点错误。将我们与其他职业相比自然有许多不同。虽然我们为一位位医生的逝去心痛甚至徘徊,但是更多的时候看到的是积极的坚持下去的勇气,无论是5+3,5+3+2,还是很多同行者坚持着目标明确的坚持着。然而相较于这些医生自愧不如,当目标飘忽不定每次奋斗着过个考试时候,会缩小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未正己如何医人?

    “发大慈恻隐之心,是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医道信念,”业作医师,为人司命,见诸苦恼,当兴悲悯,择检方书,精求药道“医道传承重行。医道之道,我们虽不是一方文人却愿意践行愿意为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之道-(读《古代的中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el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