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圣贤智慧三笑集
道家、儒家、佛家之三大思想精髓,儒释道本是一家

道家、儒家、佛家之三大思想精髓,儒释道本是一家

作者: 五体启示录 | 来源:发表于2019-04-01 16:22 被阅读185次

道家之道,儒家之道,佛家之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道的涵义有所不同。

道家之道——自然之道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将道阐发为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人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老子宇宙观的核心,道法自然是老子宇宙观的基础。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有时指道是物质实体,有时指道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老子道的物质属性及运行法则都属于自然的范畴,故老子哲学体系道的本性是自然。

老子之道的含义在保留道的多种多样的同时。他更把道作为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除了自然之道外,老子之道有时又在社会人生之道、致知之道的意义上使用,即分析人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道法自然

庄子认为道先天地而生,这是同老子思想中的道相吻合的部分。但是庄子认为道不可定义。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知北游》

道无形: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知北游》有形的万物来自无形的道,那就意味着,无形隐含着一切的形,否则它就不可能成为一切有形之物的根源。

道无为:覆载万物,并非有意而为,而是无为的。无为为之之谓天《天地》,虽然万物秩序井然,似乎都是合乎目的的,却并不是有意识地安排,而是事物自化的结果。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道》万物之本也就是道,无为也就是虚静恬淡寂漠。

天人合一,无为而治

道仿佛是虚无的,但这虚无却包含着最大的有,万物莫不出乎道;道好象是寂静的,却包含着一切运动变化;道没有任何欲求,却拥有一切。因此,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

佛家之道——道不远人

佛教以人为中心,故其道不远人。

行正即是道

行正二字的具体内容,可以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来理解。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法。

慧能六祖在《坛经·般若品》里说: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这话的意思是说身口意三业清净,一切行动正直无邪,就是切实的道行,所以六祖又说:行直何用修禅。六祖讲顿悟,注重定慧等学。

行正即是道

但是他仍强调戒行是定慧之本,修道的基本功在于净心持戒,所以他说心地无非自性戒。

人的行为之所以不正,主要是由于有贪瞋痴等烦恼作祟,而烦恼的产生,就是由于有非心之故。若除掉这些非心,则烦恼自去,而身心诸行自然如法如律而正直无邪,伺时也得入于自在超脱之境。所以六祖又说: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就是六祖所说行正是道的意义。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显现,当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遥远的地方追寻。

《五灯会元》卷四载:赵州从谂问南泉普愿:什么是道!南泉说:平常心是道。其实平常心之说,蕴含于《六祖坛经》而公开倡导于马祖道一。

平常心是道

禅录载,马祖一日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何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

真俗圆融悲智等运是道

《金刚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河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真俗圆融悲智等运是道

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是大悲心,随顺俗谛;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大智慧,随顺真谛。大乘教中类此所说多不胜举,总的是教人修菩萨行,一定要在真俗圆融、悲智等运的前提下进行种种活动。

真俗圆融,是空有双彰的中道,也是无上菩提的根本;悲智等运,是自他两利的胜行,也是无住涅槃的精髓。若能以此中道为道,依此胜行而行,则定成佛道作无上土。

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

儒家之道——人仁之道

儒家之道,虽然偶尔也涉及天道,但中心内容则是谈人道,也即是人之道。

儒家以仁为逻辑原点。

《论语》及后世儒家,都是围绕仁这个核心在仁的基础上,确立忠恕礼义廉耻信智勇中庸中和君子小人孝悌慈格物致知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等理念,成为我们民族几千年来颠簸不破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

为政之道

恭宽信敏惠这一说法,最初见于《论语·阳货第十七》: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是说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

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就可以说是仁了。子张又问是哪五种品德?孔子说是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所有对仁的论证都是实行仁的方法和途径,而最终的目的或理想,就是实施德政,只有德政才能够救世。

为人之道

仁义礼智信在《论语》中均有多次论述。曾参、子思、孟子等孔门弟子也多有发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见《孟子·公孙丑上》)。

在此,孟子集中概括并阐发了人的四种固有品质和德性——仁义礼智,但独不见信。

后来,西汉大儒董仲舒根据阴阳五行说,确立了三纲五常论,以五常配三纲,以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关系,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遂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并完成了它作为封建伦理道德准则的构建。

君子之道

君子在孔子时代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对贵族的通称,与庶民的小人相对;二是指品德高尚的人,与无德的小人相对。

孔子对君子作了丰富阐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等等。

忠恕之道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孔子最先提出恕,并为其下定义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里记载,孔子告曾参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门人问曾子何意,曾子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还说,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后来朱熹也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是从自家心上发出而及于别人,推己是以己之心推人之心而及于别人。简言之,忠恕,就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自此,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忠恕之道强调要尊重人,即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要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

忠恕之道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道德准则,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将心比心、宽以待人、诚信友爱、以己度人、推己及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儒释道本是一家,只是各自的成长历程不一样。

相关文章

  • 道家、儒家、佛家之三大思想精髓,儒释道本是一家

    道家之道,儒家之道,佛家之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道的涵义有所不同。 道家之道——自然...

  • 儒释道精髓之至简

    儒释道精髓之至简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

  • 儒释道浅解

    我们说儒释道,大家都知道,儒释道就是儒家、佛家、道家的简称。儒家讲究入世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讲的是出...

  • 儒释道文化离了心,还能构成“家”吗?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是中国文化的三条根。那么,中华心学就是儒释道文化的精髓。儒释道文化离了心,就构不成“...

  • 何为儒释道精髓?

    儒释道是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合称。 “儒”是指儒家思想,以孔孟为代表,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

  • 儒道佛教三种思想精髓

    儒、道、佛教三种思想精髓(通透)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

  • 如何理解道家思想的核心精髓

    道家思想的核心精髓就两个字:做人。 儒家:“做事”。 佛家:“修心”。 中华传统文化“道”“儒”“释”各有特点,但...

  • 2018-02-19

    儒家雅量,道家气量,佛家心量 中国文化的三大源流,是儒释道。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文化的精髓,毫无疑问是“道”。...

  • 跟着南师学儒释道

    儒释道可以用jing来诠释。儒家核心思想是敬,是尊敬,也是敬畏;道家核心思想是静,是静笃;佛家核心是净,是清净。 ...

  • 小知识,五感六识,跳不过去的难题

    儒家正身、佛家静心、道家执念。这是儒释道三家修行的根本。 儒家以”正身“为方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家、儒家、佛家之三大思想精髓,儒释道本是一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gv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