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科学心理学》读后感59/108

《科学心理学》读后感59/108

作者: 精简 | 来源:发表于2023-08-13 23:33 被阅读0次

这是读马斯洛的第一本书,我是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注意到他的,多次引用这个图片。

网图

今天学习的这本书,讲解的都是大实话,如果人类文化剔除掉人类自身的部分,我们能更客观的看清世界,不过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也是一点点积累而来,事实证明,经验认知先于概念知识,但二者相互依赖,结合得天衣无缝。没有人敢贸然地厚此薄彼。保留了灵性的科学比剔除了经验认知的科学更强大有力。

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我们要做一个理性的观察者。这可以理解为:使自己成为获取知识的得力工具,像清洗显微镜镜片一般净化自我,尽可能做到无畏无惧、真诚坦荡并超越自我。

换句话说,我们要认识世界 要做到不带个人偏见 、成见,要正视客观,作为陌生人、旁观者去感知。

这种认知又称为“我—它知识”是人与事物、物体间的互动,这些物体不具备人类品性,无须理解与认可。

还有一种认知是“我—你”,认知者与认知对象之间,或是感知者和感知对象之间还存在其他关系。我—你知识、经验知识、来自内部的知识、爱的知识、存在认知、融合知识、认同知识。

实际上知识在传递的过程当中,一样会受到一些阻力 ,一些人否定知识、教育、科学和智慧,认为它们扼杀了本能感觉、天生直觉、自然虔诚和朴素的洞察力。

更具包容性的科学却能应对这些谴责,这种科学融会了具体的、经验式的、道家式的、全面的、整体的、个人的、超越的、终极的知识,

研究能够证实我们的第一印象,那就说明教育和知识也能提高人的洞察力、直觉和感知风格的能力。他们所掌握的用语言表达的抽象、合法和一般性知识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其个人体验。知识能够增强他们的感知,并使他们的感知更加丰富、复杂和愉快。

在极端情况下,知识还能增强现实的超越性、神圣性、神秘性、奇迹性、可敬畏性及终极性。以前人们认为,圣洁仅仅意味着天真和单纯,现在才发现它跟学问与知识也不无关系,至少包括了我说的那种较具包容性的知识。

这些贤哲集智慧、善良、洞察力和学识于一身,并保留了一份“经验上的纯真”、一种“创造性态度”以及孩子一样的好奇心,他们不抱有预期,也不知道将会看到什么。

经验教训:必须亲眼观察事物的本质,即亲身体验它,这是万事万物的开端。

科学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去真切地体验存在。

科学家的第一要务就是描述事实。不论是一般的认知主体还是科学家认知主体,都应该明白这样一条中肯的(格言式)道理:经验不足无异于双目失明,任何想成为科学家的人都无法承受。

我们这些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意义能将大量混乱和无意义的事物进行整合、协调、分类和组织。这是一种格式塔式的、整体性的活动,是一种整体的创造。

在语言、绘画、电影和诗歌中,这两种意义引发了两种交流和两种表达,甚至再次向我们表明科学的两项任务:一是充分承认、接受和欣赏具体的、原始的经验;二是将这些经验汇集起来,找出它们的异同、规律和相互关系,并构建体系。

以上观点全部摘自微信读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学心理学》读后感59/10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eq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