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读了万维刚(同人于野)的万万没想到,说是读其实是回味。这本书以理工科思维为导向,没有文人那种抒情气质,整文都充斥着数据,理论,论文,实验。通过列举各种有趣的实验,数据对我们身边或者精神上的感性经历进行理性分析。
充分发挥理工科思维,必须要有全面的知识,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物理化学等多种学科类别,以理工科思维看待社会分析社会,改变了固有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新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书中的内容包含了行为学,成功学,神学的各类思考,书中有大篇幅的介绍如果提高成功概率,一万小时训练计划,笔记本的力量。拿笔记本来说,虽然大多数人都觉得笔记本很重要,但很少有人会重视,会觉得笔记本把所学的知识储存起来有什么用呢?其实笔记本的作用是不断总结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是帮助我们快速成长的。
最让我感觉有趣的是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中所描述的,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是指亲戚朋友的关系,大家时常紧密联系。弱关系是指提供新的消息但情感关系联系并不紧密,事实上帮助你成功的不是强关系而是弱关系,强弱关系理论在书中有详细的说明,其目的是想表达关系不重要,信息最重要,因为你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弱关系中,所以才会好想弱关系更能帮助人。
读完书有些总结,怎么读那些看完之后能够加深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获得智慧上升的感觉(哪怕是错觉)的非小说类的书。
这种书有三个基本事实:
第一、大多数人不看这种书(比如《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他们不是读书人
第二、如果真看了,大多数人没有看完(看看这个栏目的留言,好像真是这样的呢!)。亚马逊kindle版的电子书,大多数人的书,人们只看了1/4就不看了。
第三、即使看完了,大多数人也没看懂。在蒂姆.哈福德的成名作《卧底经济学》里,反复强调了一个概念“稀缺”,星巴克卖咖啡的例子,指出了没有稀缺就不可能赚钱;区别定价的例子,指出了有了稀缺也未必能赚到很多钱,必须要有精心的设计;经济学家为什么喜欢市场,因为市场可以自动把稀缺变得不辣么稀缺;政府的有些政策,表面上为了公平,客观上却促进了稀缺,比如不让优质小学的入学市场化。如果我们看完这本书,只记住两个字,这两个字应该是“稀缺”。而看看排在豆瓣前四名的书评,竟然没有一篇提到“稀缺”这个词!而是咖啡。
所以,读书这件事情没那么简单,它也需要技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其实传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它认为阅读有三个档次:为了娱乐而读、为了信息而读和为了理解而读。读书应该以我为主,而不是一书为主(这个斯坦诺维奇的新书《机器人叛叛乱》强调了类似的道理,我们要以自我意志为主而非基因的自我复制为主,感兴趣的建议可以读一读)。
真正能做到这样的精神去读书的人,都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