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实现从0到1质变的一个重中之中就是——实现稀缺性。“稀缺”这是词来于经济学,我们通常会形容某种资源是稀缺的,但我们说一个人的稀缺性,其实也是从市场的角度来对其进行估值。个体的独特性是稀缺性的出发点,因为个体的独特性只有通过“社会需要”这把尺子的衡量才可以决定其独特性,所以我们所说的这种个体的稀缺性是社会需要和个体独特的交集。
稀缺性是社会需要与个体独特性的交集。如果,我们的独特不能被社会接受/认可,纯属自娱自乐,那就没有走到社会这个的台面上来,就算我们有很强的个体独特性,我们和社会是两个没有交集的世界,就像一部手机穿越到了古代,但是完全使用不了,如图1。
图1当个体独特性与社会需要的独特性产生交集的时候,如图2最左侧,个体独特性终于产生社会价值了,而当这个交集不断扩大甚至是重合的时候,如图2最右侧,说明这个社会完全成为了个体独特性展示的平台,个体成为了社会价值的制定者、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社会完全成为了个体的游乐场,比如猫叔的小灶群晨读写作。
图2实现稀缺的2步走策略:第一,寻找并发展自己的独特;第二,逐渐向社会需要靠扰,形成交集——你的稀缺性。简单的说就是首先想清楚你喜欢做什么,然后再考虑清楚你怎么用产生社会价值(挣钱)。这是一个匹配的过程。就像小灶群入群说明最后一条“如果你没有加入我们,只是说明我们不适合”。
如果没有打造出自己的稀缺性,就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问自己,我真的有独特性么?我的独特性真的能用得起来么?
比如,每日晨读“今日最佳”就是将一个实现个体独特与小灶群社群匹配的过程:写作人独特的所思所想,与晨读内容主旨的结合,实现对大家的启发、受用,从而摘得“最佳”称号。
《写作法宝》的作者William Zinsser说每次他被邀请去参加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大学的写作课,问学生们的问题是“你的问题是什么?你关心的是什么?”他得到的答案通常是“我们想写老师想看的”,这个回答让他感到十分沮丧,因为这时任何一个好的老师都不想听到的回答,作者说老师们想看到的是跃然纸上的写作人的个性,不是千篇一律;是那些使得写作的人变得独特的任何事物,任何你知道的或者你脑子里正在想的东西。
为自己而写,写出自我。作者说如果你想为老师而写、为编辑而写,结果是不能为任何人而写告终。但是如果你为自己而写,你将会逐渐接近那些你想为其而写的人。我们应该写我们自己,以任何方式写自己,充满自信和愉快地写自己,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保持住自我(ego)和自负(egotism)的界限。
愿大家“我手写我心”,先愉快地做自己,然后试着拿最佳,即使拿不了最佳,没关系,如果风格自成一体,下一步要找到的最匹配的平台。
参考书目《从0到1》彼得∙蒂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