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6月30日,读书共计28本。分为三大类,其一是文学作品本身,其二是谈论文学作品的书,其三是哲学类。上篇总结的是12本小说,下篇将总结剩余16本。
1、《卡拉马作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整个一月份,满满当当的读书时间全都给了这本书。书是去年买的上海译文的一套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卡拉马作夫兄弟》是陀老爷最后的一部作品,按照他原先的计划,《卡拉马作夫兄弟》只是整个故事的前半部——而且是作为后半部的注脚而被安排的。
不过幸亏第二部没写出来,否则估计连前半部没人敢去读了。七十八万字,整整一个月,在读书这件事上我从未如此“专一”过。读完之后筋疲力尽,仿佛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劳累的精神跋涉。这样的作品,恐怕也只有经历过癫痫那种精神高度紧绷的陀老爷才能写的出来吧。
回到作品本身,故事情节非常简单,陀老爷在一开始就已经把底牌亮了出来——这是一宗弑父案,是关于卡拉马佐夫家族的三兄弟——或者是四兄弟,算上那个私生子的话——和他们那龌龊下流,小丑一样的父亲之间的故事,最后父亲被杀死了,这就是整个故事情节。
所以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故事外在的情节,而在于人物内心的风暴。
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经历了长期酝酿的一场大风暴,而他们看似平静的外表,则正是风暴之眼。在故事的行进中,陀老爷像上帝一样操纵着这些风暴,让它们彼此交汇,撕扯,破裂,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他笔下那些人物赤裸而痛苦的灵魂暴露出来。与此同时,思辨、宗教、哲学,也像如影随形的大雨一样,充斥着这些狂躁的风暴。
读完之后,庆幸,我是在现在,而不是更早也不是更晚,读到了这本书——如果更早,我不会有这么大的承受力来经历这场风暴——如果更晚,我会痛恨自己为何不稍早一点读到这本书。
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看话剧的感觉。好像那些人物就在你的面前,在一个无形的舞台上表演,你仿佛一个幽灵如此近距离地观看他们的举动,甚至洞透他们的灵魂,同时又可以完全不被发现。这可能跟陀老爷的语言和对话描写有关。尤其是读他的对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对话里面嵌套叙事、动作、甚至另一个人物的反馈,这一切都在悄无生气中发生,你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始被牵着鼻子走的。

2、《大师和玛格丽特》布尔加科夫
很大胆的一本书,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魔王撒旦化身教授来到人间,从此开始了一系列打脸与被打脸的恶作剧的故事,书中的撒旦虽然是恶魔,但似乎却又蕴含着作者本人的某些希望。
本书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当时那里的文坛并不太平,因此书中用了很多曲笔。大多数的反讽和笑梗,则可能需要较多的背景知识才能够很好的消化。因此啃起来有些难度。而中间一些过多的恶作剧,则显得有些繁琐,让不明所以的吃瓜群众感到疲倦。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如果不是对这本书或作者或当时的俄国有某种特殊感情的话,大概很难读下去。
从情节和构思来看,这本书大体上采用了魔幻和现实两条线的叙事,现实中充斥着魔幻,魔幻中暗含着现实,故事中也嵌套着故事。大师是一位被认为是疯子的作家,玛格丽特是他的情人,有意思的是大师被埋没的手稿——书中关于《圣经》中两千多年前耶稣被比拉多钉十字架的情节的丰满或改写,这种对《圣经》历史的重新构建,或许也蕴含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看法或意见。

3、《被掩埋的巨人》 石黑一雄
一个纯粹而古老的奇幻故事,一本很像小说的小说。
就像一个小巧、精致、却又十分昂贵的蛋糕,它被放在光芒四射的水晶盒中展览,做蛋糕的厨师们都将其奉为神明,但腹中饥饿的普通人却来不及细嚼慢咽,囫囵吞下之后仍是饥饿。也许只有先填饱肚子,万事无忧之后,才能够来品尝这枚小巧精致的甜品。
没有什么特别难的,打开书本的那一刻,只消告诉自己,你正要品尝一枚精美的蛋糕,然后,按着顺序往下读就好了。一个精美的故事。关于战争、和平、仇恨、记忆、失忆、骑士和巨龙,等等。
这本书的优点是,它简直是一部完美的小说,无论是语言还是叙事、节奏,都无可指摘。而且还多义,读者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对种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素材进行解释,并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但它的问题也在于此:它太完美了,完美到好像一个学生工工整整认认真真写下的上交作业。
蛋糕纵然精美,但肚子饿的时候,还是面条更有烟火味。

4、《红字》霍桑
这一本书,是在马原《阅读大师》(后面也会提到)中看到的。霍桑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元老级人物,这本《红字》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谈到浪漫主义,象征和隐喻自然就成为了其标志。无论“红字”本身,还是反复出现的其他意象,都注入了作者的情感或态度。
从结构上来说,这部小说的开始是写“我”的海关工作经历,在这海关大楼工作期间,发现了一本残稿,而这部残稿经过“我”的加工和想象,就成为了现在的《红字》。
不过,在整个故事期间,作者的影子一直都没有消失。“残稿”之于《红字》,类似于“石头记”之于《红楼梦》,大概都是作者所使用的障眼法。另外,这本书的这种思路,也有点像《螺丝在拧紧》,下半年的总结会提到。
至于这本书本身,讲述的也是一个情节极为简单的故事,一个偷情的故事。显然,霍桑并不想就偷情本身说些什么,他甚至都没有交代,事件的主人公——一名虔诚的少女和同样虔诚的年轻牧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做出了那种事。在故事开始的时候,事情已经发生,偷情成为过去,而这个时候,少女的未婚夫却出现了。这样,读者和所有书中人物所需要一起面对的事情就是——事已至此,那以后该怎么办?
既然不可饶恕的罪恶已经发生,那么如何赎罪,谁又能够有资格施行惩罚呢?
这和《卡拉马作夫兄弟》类似,故事的情节是简单明了的。你只要读上几章大概就能猜得到结局。同样,本书的乐趣也不在于简单的追逐情节,而在于品味思考在作者苦心孤诣所设置的这些处境之中,人物的灵魂深处,变化始于何时,征战如何得胜,人怎样面对自己,又该怎样看待自己的过去?尤其是该怎样面对过去已经有意无意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恶。
做出决定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但做决定之前的那些无数的思虑和愁苦,又是怎样的光景呢?

5、《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菲茨杰拉德是跟海明威同时代的美国作家,也就是所谓“迷惘的一代”。
菲茨杰拉德只比海明威大三岁,两人初次见面的时候菲茨杰拉德刚刚出版《了不起的盖茨比》两星期,而海明威还在写作的道路上默默前行,基本还没有出版什么作品。但菲茨杰拉德认为海明威是个人物,次年,海明威擎出处女作《太阳照常升起》(下半年总结会有),一举登上美国文坛。
巧的是,这两位又都是村上春树推崇备至的作家。如果你深谙村上书中的那种空旷的孤独和莫名的愁绪,那么读菲茨杰拉德或者海明威的话,肯定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大概就是作家版图中的“亲缘关系”。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篇中篇小说。盖茨比是个穷孩子,一个梦想成为大人物的穷孩子。后来,他成功了,而且几乎完全脱胎换骨了。但是即便在他成为百万富翁之后,烦恼也并没有迎刃而解。他当年所深爱的、如今已为人妇的黛西,似乎却变得更加遥远而陌生了。而他也在经过追逐之后,痛苦地发现两人之间其实隔着一层厚厚的隔膜,那层隔膜是金钱或者气质,或者其他,总之——他的热情只是他单方面的燃烧,金钱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故事的最后,黛茜开车碾死了丈夫的情妇,黛西的丈夫汤姆嫁祸于盖茨比,盖茨比终于被害,而前来送葬的人却寥寥无几。就连他年迈的老父亲,也只是声声念着自己儿子的年轻有为,有多厉害,有多光鲜,而根本不懂他儿子的内心。
其实,最接近盖茨比内心的人物恐怕就只有故事的叙述者“我”了。这样一来,在“我”的眼里,盖茨比的了不起就多了另一种意味,他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财富的成功者而了不起,更是在那个迷惘的时代中,作为一个有追求有精神有梦想的悲剧式的英雄而了不起。
而“我”,作为一个初来美国东部的法律系见习学生,也在见证了盖茨比所经历的一切之后,黯然回到西部的故乡。(美国当时也是东部比西部发展更快,有意思。)

6、《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有人说刘震云是匍匐在大地上的写作者,在读完《一句顶一万句》之后,赞叹这句话真的是非常贴切。其实这一点单单看书名也能感觉得到,像《一地鸡毛》、《手机》、《我不是潘金莲》、《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很接地气。
《一句顶一万句》是我读刘震云的第一部作品,感觉好像是一个絮絮叨叨的大叔,把他从街头巷尾听来的那些乡间小事珍珠一样串起来,不是用绳子,而是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结结草。
那结结草就是他的语言风格,朴实,简单,平易近人。絮絮叨叨饶了很远,就在你以为他快要跑题到天边的时候,突然峰回路转,一个圆圈突然被打通了。他讲的还是他想要讲的那件事,比如,一句顶一万句。
故事的主旨在于表现人与人之间寻求理解的困难与无奈。《圣经》有句话,一句话说的妥帖,好似金苹果落到银网子里。那一句话说的不好会怎样呢?
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就是这或有心或无意的一句句的话——一句句你我在生活中都必然会听到过的话——引发了一串串的事故。它们又好似流转在延津大地上的那些欲念,彼此交汇,互为对照,矛盾重重,又有诸多歧义。而这一切的一切,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可理解。
信息的传递存在着发出、传递、接纳、反馈等诸多环节,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也因这个回路的延长而变得越来越困难,是谓知音难寻。这样的话,有时候,一句真的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被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上部是出延津记,下部是回延津记。几代人,为了寻求理解,寻求心灵的安宁,离开这里,又回到这里。可是,大地之上,何处是故乡,何处可以真正地让人安然栖居呢?

7、《好人难寻》奥康纳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的代表作,一本包含了十个短篇的集子。奥康纳的作品关注人类的邪恶、救赎和得救,而她本人也因此被称为“邪恶的女基督”——邪恶的是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关注的是人类的内心和灵魂,以及最终的救赎。
她“邪恶”到一种地步,读她的小说你永远不能以正常人的思路来走。她以她的叙述和诡计,牵着你的鼻子把你引入幽深黑暗的无人之境,然后在那里呼风唤雨,改天换地,把你装进她故事的圈套。读她的小说,你很难猜得到开头,更难猜得到结尾。但是即便你被耍了,还是会很开心——尤其是当你在故事的结尾猛然发现原来对方是个并无恶意的聪明人——至少要比你聪明——的时候。
《好人难寻》每篇都是经典,最爱《好人难寻》、《火中之圈》、《善良的乡下人》,三篇中,以《火中之圈》震撼最大。另外,读这本书时本能地想起了余华早期作品,不知道他当年写出那些被评为“血管里流着冰渣子”的短篇之前,是否读过奥康纳?两者有相似的邪恶、冷酷、无情。但余华是彻底的冷,冷的只剩下了冰渣子,而奥康纳则还有功力,可以再把冰渣子化掉。
非常推荐的一个作家,发现奥康纳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惊喜。

8、《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
这本书读的让人很难受。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在林奕含自杀之前就读到这本书的话,那会怎样去评价它呢?我想刨除这件事本身的影响来评价这本书,但似乎真的是很难。
林奕含写这本书的时候,大概心里是没有一点阳光的。看得出来,她笔下所有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她喜欢的,也没有一个是有希望的。这是一本怨念很重的书。读的时候,你不自觉得就小心翼翼起来,生怕呼吸重了,就一下子成了压垮书中人物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有的自传都是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是自传。其实书里也没有别人,只有林奕含自己。书中的一切都是她自己经历的一切——即便情节或许有虚构,但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加之于她身上的感情是不会被虚构的。
琪琪被老师困在幼儿园的词汇中,她后来挣破了控制,快速追赶上来,但却又难以走出自己的樊笼。而林奕含呢?似乎做的并未成功。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所有环节都出了问题,家人、朋友、老师,以及自己。
人们只能惋惜着说,可惜了。如果林奕含不走这条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之后会是什么呢?人们又该怎样评价这本书呢?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林奕含本身的影响已经超出了这本书的影响。想要将其单独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评价,似乎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9、《儒林外史》吴敬梓
《儒林外史》读的有些走马观花,并没有过于深入的研究。
之所以读这本书,完全是久仰大名,迫切地想要见识一下耳闻已久的白描手法。《儒林外史》,其实翻译一下就是“清朝知识分子故事串烧”,一个故事的头接着另一个故事的尾。全书没有一个明显的主线,只是在同一主题(儒林)和同一主体(书生)下的纵深和扩展,是一副贫穷、富有、吝啬、大方、自作清高的书生们的群像。
最厉害的当然还是白描和讽刺,白描就是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冷冷地将这一切有意无意展现出来。而在这冷冷地展现的过程当中,也在冷冷地讽刺着——这讽刺绝非冷嘲热讽——而是冷冷地隐藏在白描之中,像一颗隐藏的彩蛋——你注意到了就会缓缓抬头会心一笑,没注意到么,它就狡猾地从你的眼皮子底下溜走了。
所以,读的时候还是要认真些,虽然过分的白描可能会让你感到无聊,但是谁知道这部分白描地下是否隐藏着一颗巨型彩蛋呢?

10、《西游记》吴承恩
《西游记》的电视剧从小看了很多遍,但原著却从来没读过。读原著的想法始于知乎看到的一个答案,是关于六小龄童、孙悟空和西游记之间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其实是2016年猴年的事情了。
一直以来在我的潜意识里,六小龄童等于就是孙悟空,电视剧《西游记》也就是最真实的《西游记》。但是,这场讨论让我意识到六小龄童(章金莱)可能也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原著——尤其是他“没完没了的痛斥恶搞,自己却在自己的作品中充斥着大量恶搞,推出所谓名著立法保护,企图把西游记私有与之捆绑”——摘自知乎。
带着一种寻求真相的动力,我翻开了《西游记》原著。然后发现,电视剧跟原著的差距还是有很大。比如,唐僧遇事就紧张无措,爱哭鼻子,担心住哪里,吃什么,完全不像高僧应有的修为,反而是悟空在这种时候用佛语来点悟唐僧;还有,原著其实是很黄很暴力的,电视剧把这些都给淡化处理了,唯一能看到影子的就是悟空铁棒打强盗和蜘蛛精洗澡场景及服装设计方面。
另外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三个徒弟的长相都是凶神恶煞的。孙悟空没那么帅,猪八戒没那么萌,沙和尚没那么憨。再者,沙和尚脖子里挂的不是佛珠而是九个骷颅头,而且那九个骷颅头的主人都曾是要渡流沙河的取经人——很可能就是金蝉子的前九世。
当然,这次更多是带着猎奇的心理。希望有一天,能够有其他的契机,不带偏见,再度更为深刻地进入这本名著本身。

11、《活着》
重读《活着》,主要是由于在蜗牛读书发起的共读活动。为了写批,重新读了两遍。不知道为什么,不太喜欢这本书了。虽然小说都是虚构,但余华还是虚构的太过于刻意。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后来发现,余华的这个道理其实是被逼出来的道理。是被动承受无情的命运之后,不得不给自己的存在一个解释。而且,这不是福贵给自己的解释——而是余华给福贵的解释。
然而,这个解释在福贵悲惨的命运面前,是无力的,是不成比例的。余华说,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然而问题在于,作为一个人,福贵他凭什么和他如此不堪的命运握手言和?其背后的精神资源又来自何方?难道仅仅是出于逆来顺受的习惯?当命运一次次对他发动袭击的时候,他没有一点怨言,就像一个黑洞,毫无反弹地吸收着一切苦难。
这个时候,其实余华写的已经不是一个人了。人是不会这样的,人会反抗,会挣扎,会像约伯那样,面对不公的命运,奋起质问上帝,要求同上天辩论。
所以在故事的最后你就会发现,余华写的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头牛。一头逆来顺受,毫无怨言的牛。

12、《第七天》
如果说《兄弟》让我开始对余华产生怀疑的话,《第七天》则让我对作为小说家的余华彻底失望起来。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余华引用了《旧约·创世纪》中的一句话,“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而全书的结构也是按照七天的顺序,分为了七个章节。只不过,《第七天》描写的是一个人在他去世之后的七天中所经历的事情。
这个人由于没有钱买墓地,而不能被火葬,于是就到处游荡,渐渐回忆起他生前的种种事情。最后他来到了一个地方,那里聚集着不幸死去的人们。他们在那里互通有无,彼此安慰,看起来更像是个难民营。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别人告诉他,那个地方就叫——死无葬身之地。
这本书扉页的话和构思的框架都在一开始就将我镇住。读前三段的时候,我甚至感到心潮澎湃。读到第四天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余华引用《旧约》那句话的目的。
他大概是要以此来嘲讽上帝:看吧,这就是你七天创造的世界,你凭什么就此安息呢?来吧,我余华也用七天时间,让你看看你所创造的究竟是怎样一个荒谬的世界!
所以,余华就同样用七天的时间,以一个死去的人的视角,描写了他眼中所观察到的这个世界。看到这里,也许你已经明白了这本书的整个框架和野心,并且想要一睹为快了。但是等到你真正翻开书的时候,恐怕你就会感到失望,因为落差实在太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