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325008/8f1cbcaf3578249f.jpg)
01 心即理也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传习录》
徐爱就举例子了,就是孝、忠、信、仁,其中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这就是朱熹说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就是孟子和告子那个对话,告子说:我为什么尊敬这个人呢?因为这个人年纪大,所以我尊敬他,这叫理呀,理在哪里呢?理在这个外在,理在这个长者身上,因为长者他年纪老嘛,所以我要尊敬他。这就跟朱熹的意思是一样的。
那反过来,如果说这个人他虽然年纪老,但是他为老不尊,但是他对我态度很差,或者道德很败坏,那我就不尊重他了。这就是我尊重他与否是在他,我们大家也都会这么理解。比如我们就按徐爱说的,事父之孝,你孝顺你父母吗?精一班里就有很多人在分享原生家庭的问题,去做家排啊,去做回溯啊,去学心理学呀,去改风水啊,等等很多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他孝顺不起来。
02 心外无理
但是习圣人之学之后呢,他分享的奇迹就是,他对他父母越来越孝顺了。那为什么之前不孝顺呢?因为父母不值得他孝顺,就是父母有一个他不能孝顺的“理”,这个“理”是什么——比如父母对我不公平,分家产的时候给我分的不多,或者说父母从小对我不好,从小在他们的虐待中长大,所以我凭什么要孝顺他。这就是告子说的“义在外”。
就是这个人年老我要尊重他,一样的,我孝顺我的父母是因为父母对我好,所以我孝顺他,如果父母对我不好呢,那我就不孝顺他,这叫人之常情,好像很有道理,你挑不出毛病,你就是找心理学家,你就是找家庭关系的专家,他也会两头给你调解,说说父母的不对,说说你的不对,他就开始跟你讲理了。
——节选《传习录》第25集之天下事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