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不加选择的读书?
俄国作家契科夫的《打赌》一文中,描述了一个年轻律师,在监狱中呆了十多年。
前十几年读了几百本深奥的书,后两年则不加选择的读了很多不同领域的书,最后读的一本是圣经,然后弃一笔巨款而去。
问题:为什么最后两年他能不加选择的读书?
我知道我自己,不感兴趣或者没接触过的领域根本读不进去,即使感兴趣也还是扫兴而归,因为根本理解不了。
但很多牛人都是跨领域的,且在每个领域都有建树,什么原因?
一种说法:
- 最初的几年,他读书是有目标的求知,因此便是有选择的读书。
- 后来他涉猎很多,则多是为了消磨时间
- 以至于最后花了很长时间读圣经,投入神的世界。
比如我们从小到大读书,就是为了求知,看的是课本,是为了未来能看懂课外书。
还有的说法:
- 前几年的有目标的读书,已经构建了足够的认知能力和自己的知识体系
- 后面便容易理解了
我:
- 读的越多,发现越多未知,急切的想解决
- 这些未知多是其他领域尚未涉猎过的
传统医学与伤寒论
- 传统医学是理论在经验之上,与经验形成某种对抗关系
- 伤寒论是经验与理论合二为一,消除了某种对抗关系。
体现在一点即是:方证相合。
这在古中国经方医学的一种诊治规范,只是到了宋代以后有很多大家用内经来改写或注解伤寒论,被内经化了。
孰对孰错,谁好谁坏,不是绝对的,毕竟谁也不是张仲景,内经的阴阳学说也是很哲学的思考是其他学科的根本。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简单化和复杂化的一面,一体两面,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事情,有的人可以说上几天几夜,看各自所求了。
但回归简单化,总不是坏事。
从后思索
马克思提出的一种思想方法:
人体解剖对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
因为,从低等动物身上表露出来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被认知之后才能理解。
这个方法书中用来解释“为什么伤寒论去内经化首先从日本提出,而不是中国”
我没看懂。
三阳经病宜针,三阴经病宜灸
张仲景也是提倡针药并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