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篇文章感动了我,所以全文转载

这篇文章感动了我,所以全文转载

作者: 我很小 | 来源:发表于2021-11-12 08:55 被阅读0次

    北大学霸自曝父母背景,撕开了穷人最心酸的遮羞布

    最近很多媒体都在转发《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这篇论文后记来自肖清和的博士论文。

    他在后记中,详细的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放牛娃考入北大的历程。

    我看过很多寒门学子们求学的故事,对其中的曲折和不易早有心理准备,但读罢肖清和的自述,还是难以平静。

    肖清和,很多文字,都让人不胜唏嘘:

    「好成绩丝毫没有给我带来喜悦。相反,却是无尽的痛苦。 」

    「他们将母亲的朋友抓起来,推搡着去老屋大厅。他们让母亲的朋友跪在“天地君亲师 ”之前。 」

    「邻家妇女因为和我母亲吵架,结果拿起掏粪的粪勺盖在我头上。 」

    「父亲听从邻人的建议,让我跟随邻人的亲戚一起外去打工。那时,我才 12 岁。 」

    「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 」

    「他们把我和另一个同学抓进他们的宿舍,对我们扇耳光,又打又踹。打了两个小时,才放我们出来…… 」

    家境的贫穷、身体的霸凌、人格的羞辱、内心的折磨……这些人世间的苦难,似乎都汇集在了这个男孩身上。

    难以想象他是以怎样的毅力克服这一切,最终走到北大,完成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业。

    一篇后记,写出了底层社会所经历的种种人性之恶,也蕴含了苦难中的点滴温暖。

    更能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究竟要依靠什么力量,才能从最恶劣环境中挣扎着,走出一条路来。

    为什么我家会这么穷?

    人是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的

    论文的作者肖清和,出生于安徽潜山一个小山村。

    父亲为人懦弱,没有主见,也不会打理生计。家里还有一个身体有残疾的大叔(父亲的大哥)。

    家中日子非常艰难。

    有多难呢?

    肖清和 7 岁时,母亲想让他上一年级,但因为没有钱,只好作罢。

    肖清和 8 岁时,爷爷病逝,家中无一分积蓄,还是一位医生资助了 20 块钱,才能给爷爷下葬办丧事。

    爷爷去世后,家里更是每况愈下,在村里也遭人白眼。

    肖清和的母亲生性要强,无奈之下开始四处做生意。

    一开始是收破烂,然后是做蔬菜生意。

    小山村非常闭塞、落后、封建,母亲有一次带了生意上认识的一位异性朋友回村做客,全村都乱成了一锅粥。

    当天晚上,他听到邻居急匆匆的叫门。父亲开门之后,一帮人就像凶神恶煞的土匪一样抢门而入。

    这些人冲进他家,把他母亲和母亲的朋友都抓起来,推搡着去老屋,让他们跪下。

    而且第二天全村人都围在外面看热闹。

    肖清和写道:我记得他们的表情,我记得他们的话语,他们是那么兴奋,是那么热烈。在小山村,这或许是一件大事了,大家好久都没看过。

    这件事之后,他家更受村里人的欺辱。他提到了 2 件事:

    「有一次一家人正在吃饭。有个邻家妇女刚从田里回来,拿了个锄头,啪的一声就捅坏了我家的窗户。」

    「另一邻家妇女因为和我母亲吵架,结果拿起掏粪的粪勺盖在我头上。在农村来说,这种做法是很恶毒的。其用意也很明显,是希望我永远晦气,永远也不会长大。」

    因为贫困、受辱、加上父亲懦弱,无法护佑妻儿,肖清和的母亲想到了离婚。

    肖清和说:我记得,母亲坐在门旁一边哭,一边抚摸我的头。她说以后就没有人照顾你和弟弟了,你长大了,要多照顾弟弟。那时,我 11 岁。母亲走了。留下孤零零的我,还有 6 岁的弟弟。

    我很难想象一个年幼的孩子,在亲眼目睹了这一桩桩一件件难事,要流下多少辛酸的泪水。

    而且在失去母亲照顾的那一刻,他甚至都没有时间适应,而必须快速成长起来,承担责任,照顾弟弟。

    好成绩,给我带来无尽的痛苦

    因为家境贫寒,肖清和在 12 岁才勉强上到五年级。

    那时候参加小升初考试,还是要交钱的。但肖清和因为交不起钱,差点错过。

    还是他的班主任于心不忍,替他缴了费用,那次,肖清和考了全乡第二名。

    但是好成绩,却让肖清和觉得更加痛苦,因为他承担不起初中的学费。

    以前每次开学,他找父亲要学费,父亲就让他一个人去要债。

    父亲只会卖苦力,但是别人总不及时给工钱,肖清和还是个孩子,大人要不到的钱,他自然也要不到,只能认命。

    当时父亲还养了一头猪,但懂事的他不忍心求父亲卖猪给他凑学费。

    所以那年秋天,同龄人去上学,他只能在家里放牛。

    好在他是好学的,趁着放牛的间隙,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

    到了那年冬天,父亲听从邻居的建议,让 12 岁的肖清和外出几十公里去打工。

    工作是帮师傅弹棉花,各种辛苦难以言说,他文中有几句描写:

    线是用中指勾着,常常弄得中指关节处裂开大口子,血流不止。

    那时,我身体还不好,常常有蛔虫爬出来,我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女儿也是今年上初一,看到这段话心里说不出的难受。但是后面的事情,更让人无语。

    肖清和辛苦打工一个冬天,赚到了 75 块钱。

    他把这笔钱交给父亲,又从别人那里得知,父亲舍不得卖猪给他上学,却听了邻居的挑唆,跟邻居一起去偷别人家的打稻机。

    结果被抓了,受罚,卖了猪交罚款。

    到了第二年春天,肖清和已经改嫁的母亲,在外听到了关于儿子的消息,心痛不已。

    她想继续供儿子念书,就冒着雨走了 20 多里路回来找他。

    万幸的是,继父也同意肖清和念书。

    虽然继父家境也很清苦,所在的村子,对于他们母子这样的「外来户」也同样充满敌意与仇视。

    村里人都在阻挠肖清和上学,母亲遭受的白眼、讽刺多不胜数。

    还有很多亲戚挑拨继父,以至于继父多次对肖清和的母亲大打出手。

    但是母亲供他念书的决心依然坚定,他在文中写道:

    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肖清和最担心的就是每个学期的开始。

    一旦要交学费,他就一筹莫展。

    经常坐在马路边等母亲送学费来,但常常是望眼欲穿,常常是欲哭无泪。

    他说自己饿了,就啃一口父亲给做的干粮,渴了,就只能忍着。

    就这样跌跌撞撞,他读完了初中三年。

    他的成绩很好,本来可以上重点中学,但校长表示,如果他成绩保持第一,留在本校读高中可以免学费。

    就是这句话,让他放弃了重点高中,继续留校就读。

    最让肖清和担心和焦虑的事情,也变成了期末成绩。

    还好,在他每个学期都保持全校第一。

    清和,不要怕

    我们会一直支持你!

    肖清和能够走出小山村,最离不开的是母亲的坚持。是母亲在灰暗的生活面前,硬生生给他撕开了一条能够看到光明的口子。

    除了母亲的鼓励,好心的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也是他得以完成学业的重要因素。

    肖清和提到,他初中时,有位英语老师的夫人在食堂工作,好心的她常常不收肖清和的饭票,还多给他饭菜。

    化学老师常常塞给他 10 块钱。

    高二的时候,在班主任、校长的帮助下,镇上有位领导陈叔开始资助他。

    文章里还有一个小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

    那是高三时,他预估自己成绩高出重本线 80 分左右。校长帮他报了北京大学,还承诺如果考不上可以免费复读。

    当时他还填写了提前录取志愿,报了外交学院。

    班主任出于谨慎考虑,带他去合肥见外交学院的招生老师。

    结果因为肖清和太矮,只有 165,被招生老师拒绝。

    他的班主任急着就哀求招生老师:他还是小孩,还会长的。

    我看到这句话,一面想的是,一个健康的 19 岁男孩,只长到了一米六五,这是挨了多少饿,受了多大的罪。

    另一面也被班主任的责任心触动。他是真的为这个孩子考虑,怕他考不上北大,怕他还要再多忍受一年这样贫困苦难的时光。

    好在命运还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放了肖清和一马。

    肖清和成为了北大在安徽招的 23 个文科学生里的最后一个。

    他考入北大,自然就成了小村里的「状元」,村里人不知所措。

    他们没有想到,自己一直轻视的贫困户家庭,能出这样的人才。

    在考入北大之后,肖清和也更多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他看到村民们变得比谁还快,给他家送礼,还张罗了要送他上学,见面了还时常请肖清和去他们家吃饭。

    他写道: 在考上之前,我几乎没在他们家吃过一次饭。那种感觉真是太讽刺了。

    不过这次,肖清和再不用为学费发愁。高二开始资助他的陈叔提供了帮助,还把他送到合肥。

    临近分别的时候,陈叔请肖清和吃饭。

    当时肖清和哭了,他说不清自己是感激,还是担心未来的生活。

    但是陈叔对肖清和说了一句:清和,不要怕,我们会一直支持你!

    之后肖清和独自一人到北大报道,开始了大学生活。

    板凳要坐十年冷

    在北大,肖清和得到了教授、老师和同学们更多的帮助,他自己也凭着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奖学金。

    2003 年,他获得免试上本系研究生的机会。

    2005 年,他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

    2006 年,他获得北大与中大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

    从 06 年到 08 年期间,他在香港生活、学习。

    如今,他已经是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而且他已经与在学生时代就帮助他、支持他的姑娘结了婚。

    曾经那个被命运薄待的少年,终于靠着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更好的生活。

    他坚持着自己的研究,他说:文科研究建立在大量文献基础上,是需要积累的。 若想要做出一篇有深度、厚度、传承度、有生命力的著作,就必须得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

    我想他的故事,不需要太多的修饰和升华,本身就足够有力量。

    生活有波折,人性有善恶,但是只要肯咬住牙坚持,肯怀着感恩之心向前走,就总会遇见更美好的风景,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篇文章感动了我,所以全文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mn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