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度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诗意为:
你家的山和这里的山,
都有一朵小白云。
这朵白云特黏人,
一直跟你不肯分。
不肯分呀特黏人,
你回老家去,
它就随你渡湘水,
反正不相离。
湘江之上有女萝,
可以制成隐士衣。
你大可早早把家回,
安然睡在白云里。
这首诗可以和前一首《送杨山人归嵩山》对照来看。同一个长安,同一个李白,同样是送客,却有截然不同的意味。
本诗写于天宝初年,那时的李白在长安担任翰林供奉已有段日子了,但也快呆腻了。好好的翰林院,为什么李白会呆腻呢?原因至少有三:
一,翰林供奉不是什么好官。
现在一说翰林院,好像那是个很牛B的地方,谁家祖上要是在翰林院打扫过卫生,那他家几乎就算个书香门第了。
不过自唐高祖李渊初置翰林院,直到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期间,翰林院一直是个鱼龙混杂的所在。什么僧、道、乐师、画师、棋士、戏子、文人,都能进翰林院,统称待诏。所谓待诏,就是随时等待召见。
皇上一高兴,想参禅悟道了,僧人、道士得来;想听曲儿了,乐师得来;想合影留念了,画师得来;想下盘臭棋了,棋士得来;想找乐子了,戏子得来;想吟诗作赋、按曲填词了,文人得来。可见翰林院并不是什么要紧的机构,但它紧跟着皇帝的生活需求,所以离皇帝很近。
可能以前发生过诏书泄密的事儿,玄宗觉得让中书省起草诏书不够妥当,就突发奇想地让身边的翰林院承担草诏的任务。草诏,看起来就是动动笔杆子,耍耍嘴皮子,可所言所写毕竟是国家大事,不能和三教九流相混杂。所以,玄宗就把翰林院一分为二,并加以扩建。南面管诏书的叫“翰林学士院”,从职人员叫“翰林学士”。北面的还叫翰林院,从职人员为“翰林供奉”,一切照旧。
尤其是到后来,翰林学士不仅可以起草诏书,还可以参议政事,直属皇帝管辖,俨然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宴会时,翰林学士可以坐在一品官之上,仅次于宰相;而翰林供奉们连站票都不一定能混上。真可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啊”。
现在你知道李白的地位了吧。依着李白那股子傲劲儿,换你你也受不了。
二,有人排挤。也不是别人,主要是高力士、杨贵妃、杨国忠一干人等,还有张垍。
传说,李白曾让高力士脱靴,所以才被高力士说了坏话,鼓弄得杨贵妃向玄宗吹枕边风,使得李白被疏远。这些虽是传说,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我分析,高力士之所以讨厌李白,关键是信仰问题。高力士信佛,吴筠奉道,结果他俩一顿乱掐,而吴筠正是李白的推荐人之一。李白的另一个推荐人玉真公主也奉道;关键是,李白也奉道。
至于杨贵妃是怎么不喜欢李白的,部分文献都拿李白的“飞燕在昭阳”说事儿。这句诗明显是在夸杨贵妃貌美得宠,后人却说李白用燕瘦环肥来讽刺贵妃的肥胖。至于杨贵妃是不是也这么想呢,还真不好说。不过,我觉得在以肥为美的唐朝,没人会讽刺肥胖吧。而且李白有一首《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
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
总为从前作诗苦。
看此诗意,倒有讽刺瘦子的嫌疑。
我觉得杨贵妃讨厌李白,有可能是因为他是玉真公主推荐的,而玉真公主和杨贵妃是有矛盾的。在杨贵妃得宠之后,玉真公主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以至于进宫面圣时,玉真在杨贵妃姐妹面前连坐的资格都没有。从皇上最宠信的妹妹,到贵妃不待见的小姑子,这其中微妙的醋意,即使没令二人产生实质性的摩擦,也难免会酿出不露声色的怨怼。恨屋及乌嘛,贵妃讨厌一下李白也是很正常的。
至于杨国忠讨厌李白,很简单,他和杨贵妃是兄妹,当然要一个鼻孔出气了。更何况他还去过“德国骨科”(据说)。
其实呢,李白在翰林院的时候,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关系还没挑明,而杨国忠还在四川当混混儿。尤其是李白和杨国忠,这俩人其实没什么交集。
至于张垍,他和李白有什么仇什么怨,我实在不得而知。只知道李白第一次来长安时求他引荐,他没搭理。难道他怕李白得势后会报复?所以就先下手为强,把李白的政治生命扼杀在摇篮里!
总之,张垍不算个好人,但却是个有点故事的人,以后还会讲到他,大家记一下他的身份:张说的儿子、玄宗的女婿、杜甫的恩人、安禄山的宰相。
三,玄宗不重用他。一系列现象表明,玄宗起初是很器重李白,甚至想要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李白对魏万说的),但却一直让李白待在北面的翰林院,根本没有让他乔迁新居的意思。李白就像一头盯着眼前的胡萝卜往前走的驴子,抱着一碗心灵鸡汤喝了一年多,能不腻吗?
至于玄宗为何对李白由喜转厌,文献上说法很多,一说是玄宗嫌李白性情难驯,一说是玄宗听人谗毁,还有一说是玄宗深知李白有文才而无实际施政能力。
不管怎么说吧,就算没有以上原因,李白以一个商人之子、文辞之士的身份,在不经科举、不经试练的情况下,想一跃成为手握实权的贵官,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除非皇帝和大臣全都疯了,疯一半都不行。
另外要说明一点的是:有些朋友关于李白为什么不考科举一事心存误会。不是他李白自视清高,不屑科举,而是他身份特殊,出自商家,没有考试的权利。对比一下当下,如果你生意做得好,某些大学还会腆着脸送你一个荣誉毕业证书。
哪件事更耐人寻味呢?细细琢磨,你呵呵不?
总的来说,李白虽然入朝,但受人排挤,过得不顺。这时,他的朋友刘十六在长安混得也不行,要回楚地老家,李白有感于在朝不如在野,就给刘十六写下了这首赠别诗。
既然诗题就叫“白云歌”,那就得说说“白云”。既然想说“白云”,就不得不提“黑土”。(哎呀,脑子抽筋了!)就不得不提南朝的陶弘景。
陶弘景这个人我就不介绍了,总之是个牛人。当年,他隐居在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派使者问他:“山中何所有?”他写了首诗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我不知道陶弘景是不是第一个把白云和隐居联系在一起的人,但他无疑是最早出名的一个。从此,在诗歌意象里,白云作为隐者的象征,就和其他什么“青云直上”、“黑云压城”、“紫云祥瑞”划清界限了。
李白这首诗没的说,形式独特,气韵高雅,完全能体现他不拘一格但又才华出众的“诗仙”做派。至于本诗为上乘歌行体,且运用了顶真手法等等,我就不说了。要说就说它和王维《送别》间的比较。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送别》和《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都是作者在长安送不得志的朋友归隐,而两位作者都郁郁寡欢,欲归未归。巧的是,二人都拿“白云”说事儿,一个“归卧”,一个“堪卧”,反正都想“睡”白云。
你说这白云咋就那么开放呢,谁想睡就睡。要是有这样好性格的妹子,请给我来十个!
这两首诗不同的是,王维更着眼于目前的不得意,从而肯定朋友的归隐。李白则畅想归隐的自在,从而透露出眼下的憋屈。简单来说,王维是忆苦思甜,李白是望梅止渴。但二者所达到效果都是一样的,即借朋友之遭遇,说自家之心事。
这些吐糟小技能,你get到了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