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至今我一直在探索使用智学网和常规教学的深度融合,在精准讲评上也投入了较多的时间注意力,确确实实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备课、出作业、改作业、分析学情等,都要比原来更加高效。但通过本次期中考,也发现了一些使用技术过程中的问题。
1.在学情分析时过度依赖技术。以前我做课后作业的学情分析,会根据学生做对做错的数量,人工手动的批改和计算批注,一次作业完成处理大概要2h左右,效率是比较低的,但慢也有慢的好处,就是能利用这段时间充分思考课堂对策,虽然比较粗略。现在有了技术的加持,要注意在分析问题时的方法,之前一个月是被技术绑架了,几乎只关注了数据和知识点本身,而忽略了学生和思想方法的结合。
2.技术带来的容量激增没有合理安排。技术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单位时间能让学生完成的任务,作业容量就可以加大很多,但在处理作业上没能很好的安排好时间和策略,导致多而嚼不烂、吃不透等问题,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把解答题部分落实下来。本学期后半段备战市统测,为学生答疑、落实考点天天清。
3.课堂管理和即时互动被削弱。
上课眼里只有数据没有人,把人作为题和数据的补充是本末倒置了。应当以模块考点为基准,加强研究作业中题和题、考点和考点之间的关联,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只是盯着单纯做对或者做不对的二元结果。即使做对,情况也是很复杂的,上课关注人、考虑分层提问、注重激励和刺激,提高课堂效率才是首要目标。
4.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凸显。
在后面的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以学生为主体、以技术和数据为为辅助,利用好个性化学习的技术。讲练结合,多让学生讲,就多有机会进行评价,以评促教、以评导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