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2日,阴历7月7日,古称“七姐诞”,乃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姐(织女星),传说于天廷编织云彩,被奉为纺织业者的祖师,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她的诞辰。因为拜祭活动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称“夕”),故又称之为“七夕”,还被称为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在漫漫历史发展之中,七夕又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古代分星与分野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在古代星宿体系中,“牛宿”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称为“织女星”。人们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汉书·律历志》:“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主要的传统节日在汉代开始普及。七月七日这一节日,自此之后,渐渐出现于文献之上。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而“七夕节”一词,在现存于世的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北宋。在宋之前的文献,多称阴历七月初七为“七月七”、“乞巧节”、“七夕”等。宋代将七夕节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而七夕传统习俗中,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渐已经现,七夕节的节日娱乐性突出,气氛达到了顶峰。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网友评论